关灯
护眼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1)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或《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真经》,又称《太上混元上德皇帝说常清静经》,简称《清静经》、《常清静经》。作者不详。此经主要阐述“如何清静,渐入真道”。“太上老君”,道教徒对“老子”的尊称。“太”为大之意,“上”为尊之意;高真莫先众圣共尊,“太上”系道门最高之辞,用以称呼其神仙体系中品位极高之神。老即寿,君是尊号,道清德极,所以称为君。说明老君为众圣之祖,真神之宗。一切万物,莫不皆因老君所制,故为宗祖也。常为恒也。清为元,静为炁,经为法。一则为圣人之径路,二则为神仙的梯凳。凡学道的人,都因经戒而成真圣。圣人没有不借经而成为圣人,不凭借元炁而成道的。《清静经》在道教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历来为此作注者众多。《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把《清静经》放在众经之首,每日持诵,可知该经是道教徒修持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上乘经典。每每朗诵此经“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而然就能“清静”、“渐入真道”。

    (2)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老君,太上老君的简称。曰,称、说。大道,道是至高无上的,是在没有天地之前,有一个没有形状的最高能源,《道德经》中说她“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世间万物都是由她所生。《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天地万物皆为“道”的化生,故注称“大道”。她是不可名状之物,而又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混混沌沌,分为阴阳。无形,视之不见。生育,育,养育,长养阴阳,所以叫生育,阳为清,上升为天,阴为浊,下降为地,此言大道是永恒不灭的,天地万物,都是从她而生,由她所养,最后由她化解,她是万有之源,万化之本。所以说她生育天地。

    (3)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至高无上,极尊至贵的道。无情,没有偏爱及私情。运行,旋转运行,此处指化生万物。日月,指日月星辰及世间万物。此句言人有喜、怒、哀、乐等表现,都是从一个“情”字中而来,然而不可名状的大道,虽然万物都在她的包容之中,但她则是一视同仁,没有半点偏爱和私护,在大宇宙中旋转运行,没有止息,也没有偏差,试想这种充沛的能力及行为,是谁给她的呢?那就是没有一分一毫私情的大道。

    (4)大道无名,长养万物:无名,是指无形无象的混元大道,因无形无象,所以叫无名。《道德经》云:“道常无名。”无名指有功而不为名的意思。《道德经》又云:“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不有指不为已有,也是指无名之意。长养,生长养育。万物,指世间万事万物。此句言大道自生万事万物而不为已有的博大胸怀和无私。

    (5)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吾,即我。不知其名,不知道她的名称,如何称谓她。强名,勉强称名。此句言大道是万事万物产生、发展、灭亡的根源,这里很多佛教人士以及受佛教影响的道士认为连太上老君都不知道这是错误的。大道无形,称器有名,万物皆道,道是万物,却也不限制于万物,道无色无声,没有任何具体的规定性,怎么称呼她,给她定称,因为不管是身还是心万物都是个体,而道是大全,所以就勉强称之为“道”。《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从这里看出老子是知道如何命名的,只是为了突出道的不可名状性、大全性。这里涉及了西周名辨理论。可以由先秦名家墨家为跳板理解此句。

    此段总的是讲,太上老君教人知道什么是万事万物的根源,她是没有形状、没有情-欲、没有名字的大道之体,她是天地万物的运作长养的惟一操作者。没有她,世界将毫无生机可言,凡是有智慧的人士,应当观察她的永恒常存,向她学习。一要学习她的无形。“外其身而身修,忘其形而形存”。“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又何患”。二要做到无情,无情就是无念,就是没有七情六欲,心地才能清静,本性才能永住。第三要做到无名。万事万物都是从无名中生出,修行的人,如果能做到忘掉肉体之我,即是大道无形之功;能做到一念不动连无念之体都损去,心术圆满无缺,即是大道无情之功。能做到这些,在你的性海中无一物可思,无一事可言。达到不可名状的太上先天境界,即有无名的大道之体了,到此则万福并致,圆满无缺,常此先天大道必然有成了。

    (6)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夫,发语词。清为天,正阳之炁,上升为天。浊为地,正阴之炁,下结为地。有清有浊,指能清能浊,如宇宙中有清水就有浊水一样。动,指动态。静,指静态。有动有静,指能动能静。天清,指天动而清。地浊,指地凝而浊。天动地静,指天地有动有静。男清,男子有神炁之清。女浊,女子有败血之浊。男动,男子好动。女静,女子好静。降本,归于根本。流末,返于末端。此句说:道分清浊动静之喻,男女动静之机,清浊动静之理,男女清浊之用,动静之机,万物本末之由。

    (7)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源,源头。基,基础、根本。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指清、浊、动、静乃相对之态,如阴阳一样并列依存转化,有晴天就有阴天,有生就有死,两者互转化的运动,才有生生不息的大道运行。

    (8)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此句言学仙之人,能坚守于至道,一切万物自然归之。经云:“江河淮海,非欲于鱼鳖蛟龙,鱼鳖蛟龙自来归之。人能清虚寡欲,无为非于至道,至道自来归之于人。但能守太和元炁,体道合真,万物悉归耳。”

    此段总述了,所谓大道的造化,乃是大道中自然而然大道无形的运作,丝毫没有一点自私的作为,这样才能做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境界。清、浊、动、静、天、地、男、女,万事万物的生生化化,由本到末的运行,永不停止,人在其境,如果迷于其中,随波逐流,便是生死流浪!如果放下身心,合于大道的清静无为,便是道德崇高的人了。

    (9)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神,此处指人的元神本性,来自无极中的真阳之灵。心,元炁结成的东西,圣人云:“声色不止神不清,思虑不止心不宁,心不宁兮神不灵,神不宁兮道不成。”七情六欲,是识神著了外境而生之贪念,元炁所结成之心,本来也是好静,但贪欲之念一起,牵动一心,就不再平静了。此句言人的心神本来清静,都是因世欲之事干扰,而使之不清静。

    (10)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遣,去除。澄,澄清。此句言人能去除七情六欲,内守元和自然之炁,内心自然而然就会安静,七情六欲就不能存在。古仙云:“欲从心起,息从心定,心息相依,息调心静。”

    (11)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六欲,指六根,六根指眼、耳、口、鼻、心、意。欲,染著之貌,情爱之喻。观境而染,谓之欲。所以眼见耳闻,意知心觉。世上之人如果能断其情,去其欲,澄其心,忘其虑,而安其神,那么六欲自然而然就会消灭不能存在。三毒为三尸,上尸彭琚、中尸彭瓒、下尸彭矫。上尸好华饰,中尸好滋味,下尸好yín-欲。人若能断其华饰,远离滋味,绝其yín-欲,去此三事,就能使毒消灭,三毒既灭,就能神如炁畅,自然清静。

    (12)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所以不能者,所以不能够做到的,指人心被名利、声色、滋味等所动,性乱情惑。为心未澄,指心不能澄清。欲未遣也,指欲不能去除。此句言人心迷惑未断,心有所染,不能穷尽妙理。

    (13)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人能断情、绝贪、去欲,即无三毒之害,使心处于形内,不能够从外形上看到心内世界,心无其心。即无心可观,无心可观则无所用,无所修。就达到清静之道了。

    (14)外观其形,形无其形:形由心主宰,心由形表现出来。形无主就不能安静,心没有形表现出来就不存在,心处于内,形见于外,内外相承,不可相离。凡夫但知矜贵此身,而恶大患,不知大患即是我身,多求资养,终归灭坏,故贵身即是贵患,恶患即可恶身,为贵与大患,俱以身为本,故言若也。只为有所,以有身患,身既无矣,患岂有焉,故我无身,患将安托。所言无者,坐忘丧我,隳体离形,即身无身,无身非是灭坏,而称无也。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不知身是大患,矜而贵之,自贵其身,恒欲陵物,如此之人,适可暂寓於世问,不得久视於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寄是暂时寄寓,托谓永相附托,言能保爱己身不轻驰骛。谦以自牧,雌而顺物者,则可以托化於天下,故德经云自爱不自贵。独不以生为生者,是善能摄卫贵生之人也。

    (15)远观其物,物无其物:物,道之妙用,非世间的一般物体,五行造化谓之物,块需然有凝谓之形。凡是有形质的,都是后天之物,物无其物,谓之真,真空也。《道德经》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又曰:“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此句言修道之士,应当认取先天恍惚中的真物,而放下后天有形的假物,如此才能修道成真。

    (16)三者既悟,惟见于空:三者,指心、形、物。空,道之用。此句言凡夫俗子,都执著身、心、外物三种东西,而学道的人,又常常执著外面的法界,内里的元神,远处的神通,以至“凡”能证“圣”,“圣”不能成“神”。如果能摒弃这些,使大道赋予了神性,即可超凡入圣了。再进一步修炼到“圣而不可知之谓神”的高上境界,即是真空的境界了。

    (17)观空亦空,空无所空:空,真空。空有两种形式,有大空,有小空。此二空惧无即自然不染正性,以成真道。观空也空,大道无象,空也有空象,应把此空象也加以忘去,则真空之境更加真实。空无所空,凡居有质,都凭借大道而成形,一切物类,都是从道而产生。大道坦然常存于物,非为断灭也。

    (18)所空既无,无无亦无:大道没有穷尽,修道到了空也没有处所之后,空也没有了。如果仍然有空,就不能达到无的境界,再进一步做到无之又无,就无也不存在了。有空皆忘才可以达到彻底的无。

    (19)无无既无,湛然常寂:无无,无执。世间万事万物,都生于无,而归于无,无生于有,有归于无,无者有也,有者无也。金木水火土异物,自然相假,众相寄托,共成一身。是知形体,由来虚无。细析推陈出寻,遍体虚幻,况一切诸法、念念,亦复如是。是知无即是有,有即是无,自然而已。故经曰:无无既无。功夫到了空也没有的地步,就万法都无了,达到湛然而又圆满的虚静真本,即成真道了。

    (20)寂无所寂,欲岂能生:寂到了尽头,连寂都不存在了,就到了无为、无事、无欲的境界,自然成道了。

    (21)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静,自然无欲。求静必须先遣欲,有欲则患生,无欲则无忧,无忧则可进入真静。

    (22)真常应物:真,体无增减谓之真。常者,法也。常能法则叫真常之法。法则真常应物,随机而化导众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感而遂通”依旧“寂然不动”。才能真常应物。

    (23)真常得性:凡欲得成真性,须修常性而为道性。得者动也。动其本性,谓其得性。

    (24)常应常静,常清静矣:“事来则应”,常应则无所不应。常者道体也,应者灵机也。言道体可以随机而应万变。“事去则忘”如浮云过空,云过则天又清又静。可知,不管天之有云无云,而天体本净,不管心之有事无事,皆可常若无心,无心之心,是为道心,是为真心,真心乃清静无染之心,也即可应万境万变而永恒不变之心。

    (25)如此清静,渐入真道:真道,指清静之性。真,即为道。此句言经中不言,令人须假性修,渐进而成真。

    (26)既入真道,名为得道:此句接上句,言既入真道,名悟修真。炼凡成真,炼真成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