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凯恩斯三大心理规律

    凯恩斯指出,之所以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主要是由于社会上对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则是由三条基本规律造成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流动性偏好。

    第一条规律:边际消费倾向规律

    这条规律是说,居民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相应增加,但在增加的收入中,用来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用来储蓄的部分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样在收入和消费之间就出现了一个越来越大的缺口,有效需求量降低,造成生产过剩和失业增加。

    在收入减少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减少,但也不如收入减少的那么厉害。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通常低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这是因为穷人的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在穷人的收入中基本生活资料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富人之所以富,在于富人早已超越了基本需求层次,基本生活资料在其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大。

    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收入的性质。消费者很大程度上都着眼于长期收入前景来选择他们的消费水平。长期前景被称为永久性收入或生命周期收入,它指的是个人在好的或坏的年景下平均得到的收入水平。如果收入的变动是暂时的,那么,收入增加的相当部分就会被储藏起来。收入不稳定的个人通常具有较低的边际消费倾向。影响边际消费倾向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收入水平的高低、收入预期和支出预期、高低收入户的比例、消费环境、消费习惯等。凯恩斯指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本源由人类的天性所决定的。

    第二条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这条规律是说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资本家害怕投资越多利润就越低,因此对投资的兴趣降低,导致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和对原料、消费品的需求下降。比如吃饺子,吃30个为最大食量。吃到的最后一个、第30个饺子便是边际量。一个饥饿的人出钱买饺子吃,每多买多吃一个饺子,便给他带来更为愉悦的欲望上的满足。但超过了第30个饺子,带来的便不是愉悦的感觉了。如果第35个饺子是他吃掉的最后一个,作为边际量的第35个饺子给他带来的感觉,则是自第30个饺子以后愉悦程度递减的感觉。这便是“边际效用递减”。这是就消费领域而言的。

    在生产领域,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换言之,在财力与物力资源固定不变的前提下,连续增加的人力资源的投入所带来的新的效益,在初始阶段不断上升,但是当达到一定值之后,效益不但不会上升,反而呈现递减的规律。如盖房子,10个人盖一座房子用20天,20个人盖一座相同的房子用10天,30个人可能用7天。但若说100个人盖一座相同的房子用1天,1万个人盖一座相同的房子用1分钟,便是谬说了。

    每个经济实体的厂房和生产设备在短期内是固定不变的,这样追求最大利润就只能靠增加劳动力的投入来获得,而当劳动力超过生产设备的需要时,一些人的工作就是处于无效率的状态,这时的边际效益就不会一直保持增长的趋势,而是在达到一个均衡点后开始回落递减。由此得出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一个企业为获得最大利润不能仅仅依靠增加劳动力来实现,还需要引进先进设备和提高管理水平。

    第三条规律:流动偏好规律

    货币的需求或流动偏好的含义是指人们在手边保存一定数量货币的愿望,它是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引起的。货币是流动性最大的资产,同其他资产比较,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因而人们都喜欢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在手边。出于投机目的,货币持有者在银行利率降低到一定水平时,就会更多地保存这些货币,造成消费不足。

    引起货币需求有三种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