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土地公

    土地公又称福德正神,是汉族民间宗教信仰之一,其供奉的土地庙属于中国分布最广的祭祀建筑。土地公本名张福德,自小聪颖至孝;三十六岁时,官朝廷总税官,为官清廉正直,体恤百姓之疾苦,做了许许多多善事。一零二岁辞世。死后三天其容貌仍不变,有一贫户以四大石围成石屋奉祀,过了不久,即由贫转富,百姓都相信是神恩保佑,於是合资建庙并塑金身膜拜,因此生意人常祭祀之。亦有说在他死后,接任的税官上下交征,无所不欲,民不堪命。这时,人民想到张福德为政的好处,念念不忘,於是建庙祭祀,取其名而尊为「福德正神」。土地公信仰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拜祭

    在汉族民间,土地公也被视为财神与福神,因为汉族民间相信「有土斯有财」,因此土地公就被商家奉为守护神。据说他还能使五谷丰收,因此,很多人就把土地公迎进家里祭拜。一般家庭的厅堂五神中必有供奉土地公,家中没有供奉土地公的,也在每月的初二、十六,在家门前设香案、烛台、供品祭拜。不过一般农家则是以每月的朔、望两天,也就是初一和十五祭拜土地公。

    记载

    土地神源于古代的“社神”,是管理一小块地面的神。《公羊传》注曰:“社者,土地之主也。”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引《孝经纬》曰:“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报功也。”清翟灏《通惜编•神鬼》:“今凡社神,俱呼土地。”

    土地公

    土地公

    据《礼记•祭法》载:“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日国社,诸侯自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暑社。”可见当时祭祀土地神已有等级之分。汉武帝时将“后土皇地祗”奉为总司土地的最高神,各地仍祀本处土地神。

    最早称为土地爷的是汉代蒋子文。据《搜神记》卷五曰:“蒋子文者,广陵人也。……汉末为秫陵尉,逐贼到钟山下,贼击伤额,因解缓缚之,有顷刻死,及吴先主之初,其故吏见文于道,乘白马,执白羽,侍从如平生。见者惊走。文追之,曰:‘我当为此土地神,以福尔下民。尔可宣告百姓,为我立祠。不尔,将有大咎。’……于是使使者封子文为中都侯,……为立庙堂转号钟山为蒋山。”此后,各地土地神渐自对当地有功者死后所任,且各地均有土地神。

    据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三五称沈约为湖州鸟镇昔静寺土地神,岳飞为临安太岳土地神。清人赵懿在《名山县志》中称土地神不一,有多种名目,其中有花园土地,有青苗土地,还有长生土地(家堂所祀),庙神土地等。

    老百姓认为土地公很老实,一年到头总没有什么吃,就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煎荷包蛋送给土地公吃。并把每年这天定为土地公的生日。

    五祀

    农历二月初二,农家户户都舂冬米粿,并用手捏成一块形状象圆饼一样,有大有小。每块粿面印有瓜果和稻穗状等花纹,以象征兴旺吉祥有财气,俗称“土地公粿”。并备好牲醴、酒馔、果品等供筵,焚香虔诚致祭于家堂供奉的土地公神位——福德正神神龛前,以祈福报功,求赐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招财进宝,合家平安。在当日或在三天内,家长携带儿男分别到所耕作的田片,在其田岸壁上压上几张福金纸,叫祭“田头土地”,以祈年冬好收成;同时,趁此告知下辈所属田产业份。俗话说:“吃了土地公粿,裤筒卷起起”。此日后,农民就着手“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农事活动。工商界的亦于二月初二奉祀福德正神,虔诚致祭,而且又在每年农历二月至十二月的初二、十六都做“牙”,其中二月初二为“头牙”,七月初二为“中牙”,腊月十六为“尾牙”。

    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能生万物,养育人类繁衍生息,其功德厚大,就奉若神明。自古以来,人们以土地为“神”,尊土地为社神,汉族民间称“土地公”。当今习俗雕塑或绘画土地公像,大多数是白发髯髯,右手拿着龙杖,左手执元宝,又称“老土地”,又称“后土”、社公。他既执掌土地行政,又兼理财务。我们常听到“赚土地公钱”、“土地公送钱”之类俗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以往人死后,上山挖墓地,要向山土地压纸钱租山,出殡行列中要抛撒纸钱——买路钱引行;进葬时,先以酒馔、金纸焚香奉献,以求佐理亡魂引渡安息之事务。可以说土地公集“地政、财政、德政”于一身,职责之重要可见一斑,古例列为“五祀”之一。

    “五祀”者,“户、灶、中溜、门,行也”(《礼祀•曲下礼》中‘祭五祀’郑玄注)。“祭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中溜)、门神、行神。汉族民间所供奉的土地公,大概有两种:

    ①庙、寺、祠、堂及工商农牧户等,都是供奉“福德正神”。

    ②在坟墓边祭祀“后土”(山神土地总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