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逸云殿内,众人等候国主已经多时了。刚刚来时的路上,李戡突然感到身体不适,车驾直接转向了后宫。几个王子倒是跟了过去,其他大臣虽也十分关心,眼下也只能在殿内等候。

    转眼间半个时辰过去了,仍然没有见到后宫传来旨意,众人也不再如开始般静默不言,各自凑成一团商议起来。国主身体不适已经不是一日两日的事情了,众人只是表面上关心了两句,便转移到另外一个关键的话题上。

    此次大战的封赏虽略有争执,但很快便有了定论。另外一个焦点话题却是众人十分关切的,隐隐便是此次廷议的主要议题,那就是益阳前线的驻军问题。

    如今益阳的八万人马除了刘绩的一万人,其他都是各地军营抽调来的客军。其中西关军和扬州军都所剩不多,主要是京营的三万人和潜州军的两万人。不过这些军马都是国主手中掌握的力量,自然是他说了算。

    司马允和窦琦自然要让本部兵马回转,而京营是京师的守备力量,也不可能长期驻留在益阳一线。但是为了保住眼前的胜利果实,坚守住益阳的同时还要对富原一线的燕军保持强大的压力,单靠这些兵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其他兵员充实益阳前线。

    经过这一场大战,燕军兵员缺乏自不消说,宁军这便也不好受。宁军共有五处重兵集结的军营,此次都已加入益阳大战当中。京营是京师的守备部队,严格意义上来讲就是国主的嫡系王军,常备兵力是十五万,此次调往前线八万,剩下的七万人当然也足以确保京师安全,但是在众人想来,国主多半会把前线的三万人调回。在不知情的人眼中,京师地处内陆,即便是少数兵马也可力保无忧。但是宁朝的其他四处军营也都拥有重兵在手,身为国主还要防备统兵大将的反叛,这也是常理。

    潜州军乃是因为海边倭寇和海匪盛行,这才在两年前成立的,兵员只有区区六万,大多是擅长水上作战的兵员。也正是因为这一路兵马成立不久,三王子和五王子一系还未曾完全渗透其中,这才给了李澈一个可乘之机,将统兵大将任天鹏悄悄拉拢到帐下。

    前番逸云殿上商讨抽调兵员之时,邓庆声称潜州一带的兵患已经得到清楚,其实事实远远不是这样简单。单从李澈鼓动刘绩前去刺杀袁成绪便可看出,潜州的情形远比想象中要恶劣许多。这一次不过是为了顾全大局,李澈才冒险让邓庆进言,调掉潜州军大部前往益阳参战。剩下的两万余兵马面对倭寇的四处骚扰侵袭,只能处处防备,这一路大军的回转也是必然的了。

    西关军一直是宁朝西路边陲的顶梁柱,常驻兵力是十二万。那里周边的蛮族经常侵扰宁朝境内,这才致使宁朝频频向此地增兵。恶劣的环境也造就了这些人强悍的体魄和勇猛的作战能力,这一路兵马虽然纪律性稍差,但是战斗力却是宁军中最强的。

    这一路兵马一直是吏部尚书窦琦的囊中物,此地的大军统帅裴安是个文官,当初朝廷命他为帅,主要是为了处理边疆事务,小心维持宁朝和边疆各族的关系。此人远离京师有十余年,早已脱离了权力中心,对于西关军的诸多事务也大多不会插手,窦扬和他相处的也算融洽。只不过其人控制着整个西关军的粮饷,窦扬平日里也不敢开罪于他。眼下窦扬成为了西关军的主帅,这意味着西关军就完全在窦扬的掌控之中了,以后若是有所行动,也不会遭到掣肘。

    扬州军自然是驻扎在扬州一带,常备兵力是八万。扬州乃是宁朝最繁华的城市,周边数郡也是宁朝主要的税收来源。虽然周边一直没有任何威胁可言,但是为了确保此地不会有任何变动,朝廷还是在这里筹建了扬州军营。

    扬州一带是司马允的大本营,当初他就是从扬州知府一步一步爬上去的,因而这扬州军统帅的位子自然是落入他的手中。一直以来他对于扬州军都亲睐有加,经过数年的经营成功将这里的兵员从三万人扩编到八万人,可是这些老爷兵的战斗力却是让所有人不敢恭维。

    最后一处就是秦远峰所统领的孟川大营了。这一处大营早在十五年前便已存在,当时兵力足有二十万人,对面的燕军苍原也不甘示弱,常年有二十万大军驻扎此地。后来两朝都不愿轻启战端,两军重兵集结在此不过是虚耗钱粮罢了。数年前,燕朝北段遭遇到草原人的大举进犯,而宁朝西南部的蛮族也纷纷跳出来侵扰宁朝边疆,两朝有意无意的达成共识,逐渐削弱这里的守备兵力,直至后来的六万常备军。

    如今秦远峰手中的六万嫡系人马已经损失殆尽,帐下两员大将胡茂臣和侯希逸也一同阵亡,现在只有刘绩的一万杂牌军在给他撑场面。眼下他可是益阳的大都督,总不能只有这些人马,完全不符合他的身份不算,这也难以应对眼前的局面。

    秦远峰和刘绩两人站在一起,也不好和屠晃、邓庆这些人凑到一块,只能闪身在角落里咬着耳朵。两人也是在探讨这个话题,秦远峰的意思是尽力让国主留下这些兵马,虽然有些不太可能,但是有多少算多少,先稳住眼前的局势再说。刘绩点了点头,却是借机提出要留下傅鸿和严治,秦远峰对于这一点倒是没有异议,声称待会向国主进言便是,但是此事必须要得到李骧这位京营统帅的同意。

    两人多番思量之后,却是觉得眼下只有一个办法最有可能,那就是在益阳一带自行募兵。但是这个办法难度极大,首先益阳一带经历多年战乱,青壮消耗极大。按照两人的估计,少不得要招募五万人才能足够,可是仔细想来却是有些不可能。

    两人左右想来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办法,只能期望着国主到时会如何决断了。这时,齐公公总算从后殿走了出来,在台阶上大声高呼道:“国主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