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吴昊发现个养鸡场。

    虽说鸡养的并不太多,但在这个年代也算是规模不小了。

    还不等靠近那片小树林,狗就开始汪汪直叫。

    不多时,里面就出来人了。

    老远就看到吴昊。

    吴昊也在心里感慨。

    这狗比监控还好使啊!

    到了近前,出来的人就已经等在了门口。

    出来的是个老汉,看起来有五十多岁,手里横拿着根烟袋。

    “你咋上这来了”

    老汉上下打量吴昊。

    “大叔,我路过的,渴了,过来讨口水喝。”

    老汉很热情,就把吴昊让了进去。

    “你这上哪去了,跑这来要水喝”

    “哦,我这刚从露林回来,大叔你这养不少鸡呀”

    “不多,三五十个。”

    太谦虚了!千八百个鸡是有了!

    但这年代的人就是这样,行事很小心。

    这在二十一世纪,就得叫做低调了。

    “鸡蛋不少吧”

    “啥,下那么三五个蛋,够吃得了!”

    “自己能吃那多我听说县里鸡蛋可要涨价了!”

    “你听谁说的”

    “我一个朋友。”

    “真假呀”

    吴昊说鸡蛋要涨价,这可不是信口雌黄。

    进入八十年代,双轨之后,物价就在小幅度增长。

    八十年代后,一直到八七年,这种增长还不是很明显。

    最明显的,就是一九八八年!

    尤其是八月底开始,一直到年底,涨幅率甚至超过了十八个百分点。

    这可谓是整个八零年代到九零年代初期,涨幅最狠的一次!

    所以,吴昊说鸡蛋涨价,这并不是空穴来风。

    但是此时的老百姓哪里知道

    别说是老百姓了,就算是那些有点本事的人,也预料不到。

    吴昊放下水瓢。

    “哎呀,大叔,您这的水可比林场的甜呀!”

    “那是了,这上边就有个山泉,这水可都那边淌过来的,你还喝不”

    “不喝了,多谢了大叔!”

    “哎,小伙子,你还没说,这鸡蛋涨价是真假呀”

    “当然是真的!所以,你这鸡要能多下点蛋,能卖点!”

    “那可感情好了!就县里涨了露林没涨万兴涨了没”

    老家伙打听的还挺详细!

    不过,通过这话,吴昊也分析出来一个结果。

    那就是,这老汉养的鸡下的蛋,基本上是都卖到露林和万兴了。

    露林和万兴距离泉北比较近。

    但那两个地方都是工人,几乎是没有几户农民。

    农民少,各家养几个鸡,也将将巴巴够自己吃。

    工人要吃鸡蛋,想从农户手里买,因为少就会价高。

    但他们要跑去县里买,那就很不值当了。

    除非谁去县里办事,顺便捎些回来。

    鸡蛋是个家常菜,也是比较容易消化的东西。

    老人孩子和坐月子的,更是对此格外青睐。

    “露林和万兴估计涨不哪去,那俩地方,哪有人家县里人消费高呀!”

    吴昊在引诱着老汉把市场开拓到县里去。

    “嘿哟,县里卖的是贵,可这道也远呀!”

    吴昊一进来的时候,就看到了院子里停一牛板车。

    板车上还放着牛鞍子。

    估计老汉要去卖鸡蛋,就靠这牛车了。

    牛车虽然拉的多,但它走的慢!

    这时候,老汉拿火柴点上烟袋锅,抽了几口。

    “再说了,到县里卖完了蛋,回来也天黑了。”

    “人饿一天能行,牲口可不行!”

    看样子,老家伙还挺爱惜自己家的牛。

    其实哪个农民不爱惜自己养的牲口呢

    “大叔,您贵姓啊”

    “我呀,姓孟!”

    人家问贵姓,回答时都说个免贵!

    他直接说自己姓孟,吴昊是觉得,可能老人家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