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袅袅而起的檀香在佛堂之中萦绕,悠远绵长的木鱼声洗去来人一身浮华,斑驳青砖被白雪覆盖,古旧生香,浸染了佛堂内常年散出的檀香。

    推开佛堂正门,暖灯昏黄,只闻淡淡檀香与木鱼声在房内回环。

    在蒲团之下跪坐着一名着松绿华衣的老妇人,她的目光似平波淡水,未见世俗之烦忧,未窥尘事之欲,像是历经千帆后归于宁静的那一刻,老妇人始终陷在这一片静谧之中。

    “祖母,开春后,孙儿便会去西北大营驻守。”谢砚书在沈老夫人身旁的蒲团坐下。

    在他面前的是堆叠的灵牌,上刻着谢家这几代人的名姓。

    明安朝开国皇帝萧正元本是一介黎庶,却因彼时前朝苛捐杂税,民不聊生,萧正元举兵起义,本就破碎不堪,内忧外患兼具的前朝一夕之间易主。

    而当时随萧正元一齐逼近皇城的正是谢砚书的曾祖父,此后萧正元感念同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因而封谢砚书的曾祖父为定国公,并在府前御造护国柱石。

    谢家几代人为了明安朝戍守边疆,征战沙场,可到了今朝的景和帝却是备受猜忌。

    当年谢家的一腔热血,早已被景和帝的举止所凉。

    谢砚书望向灵牌上的名字,俯首叩拜,良久,他才直起身来。

    沈老夫人始终闭着双目,在听见身边“细细簌簌”的声音后才淡然开口:“濯尘西北战事吃紧,此次一去恐有性命之忧,即便如此,你也愿意?”

    谢砚书的手默默垂下,紧紧握住了蒲团的一角。

    “明安朝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先辈热血浇筑而成,孙儿身为谢家子孙本该征战沙场,护佑一方山河景明不是吗?”

    沈老夫人敲着木鱼的手渐渐停了下来,她张开清明的双眼,轻声道:“可如今的明安朝真的还值得我们去护佑吗?”

    谢砚书缓缓起身,抬手拿起了香,轻插在了香炉之中。

    “明安朝不值得,但是明安的百姓值得。”

    谢砚书年少随父谢煜出入军营,也曾驰骋沙场,见过边境的饿殍遍野,见过无数流离失所的百姓为了一碗热粥而抢得头破血流。

    当今的景和帝亲小人,而远贤臣,任凭齐贵妃之母族专权,构陷忠良,明安朝的上空早已乌云四起,可明安朝的百姓何其无辜?

    况且谢砚书此去西北亦是有一私心。

    沈老夫人望向身旁这个爽朗清俊的少年,倏然一笑:“我谢家果然都是有血性的男儿,只是,你去西北可是有私心?”

    谢砚书微怔,只见沈老夫人将木鱼搁在了身旁,唇边绽笑:“你可是为了薛大将军一事?”

    沈老夫人怎会不知谢砚书之心思?

    谢砚书虽同薛予宁是死对头,可同薛景琅却是有近乎手足之谊,薛景琅一心只为家国,现在深陷牢狱之灾中,谢砚书又岂会无动于衷?

    此次请缨前往西北大营,看似是定国公府想出风头,趁机夺取薛景琅在西北的兵权,但也正因此皇上一时半会儿是定不会轻易出手直接对薛景琅定罪。

    定国公府能安然到现在除开定国公夫妇二人自甘在西南驻守,还有一因便是定国公在民间声望颇高,且手握重兵,并有开国皇帝御赐的免罪之诏。

    若是谢砚书此时去往西北,手中再握西北兵权,皇帝对定国公府的猜忌会增多,但同时也会为平衡势力而暂时留下薛景琅的性命。

    倘若定国公府权力过盛,那薛景琅便是一颗可以平衡的棋子,分散定国公府的权力。

    这也确实是谢砚书当下能想出来唯一一个能保住薛景琅性命的法子了。

    “回祖母,孙儿此举将阖府上下推至刀尖之上,此乃孙儿思虑不周。”谢砚书转身扶起了跪在蒲团上的沈老夫人。

    沈老夫人却推开了谢砚书伸过来的手,拄着拐杖,一步一步走到了佛堂的门前,冬日白光时短,早先的暖光渐消。

    定京城内再落大雪,沈老夫人立于佛堂门前,身后是望不见边际的雪幕。

    “濯尘,你一番赤子之心又何错之有?去做吧,和谢家的儿郎一样去边疆护佑这山河无恙吧。”

    “哐当”一声,桌上的茶水顺势流窜,打湿了身前人的衣裙。

    水染青绿,面前人的衣裙如同夏日出水的清荷般带水含光。

    “你说谢砚书要去西北大营?”

    破月连忙拿起巾帕轻轻擦拭着薛予宁的衣裙:“奴婢方才途径佛堂时听见门前的丫鬟正在说此事,恐也是误传吧。”

    薛予宁的手撑在玉桌之上,冰凉的茶水在她指尖流动,她长睫微颤,忽而觉得心中一空,像是春风席卷带走了她最喜的花香,现下的心田只余下荒草遍野。

    在这个节骨眼上去西北他是在送死?

    “不,绝不能让他去西北。”

    薛予宁轻轻拂开了破月的手,将在太师椅中躺着玩弄鲁班锁的归远抱了下来,示意破月将归远带走。

    破月不解:“去西北大营能掌万军,于国公府而言难道不是件好事吗?”

    薛予宁愁眉紧锁:“他可能会死的,整个国公府都将陷入当今陛下的刀刃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