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曲径通幽,狭之所尽处豁然开朗,此处洞穴为天然谷,谷地中间有一处凸起的半圆形石台,石台上放置着三具棺材,是按照道家三才阵法安置。

    石台周围和此地上“天”、下“地”衔接处都明着蜡烛,于情理推断,该是不灭之烛,可以燃几千年之久。

    钟寄云曾经在《史记·秦始皇本记》中读到过,秦始皇的陵墓“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由此观之,这里的蜡烛,也应该就是人鱼膏制成的。

    石台和狭处出口链接的低处流动着河水,通过地下开凿的暗河与外面的湖水相连,互为补给,故而百年不干涸,水里不知有什么东西,在烛光下熠熠生辉,不过钟寄云离水面太远,加上有些近视,看不大清楚。

    要想到达石台,就必须要渡过河水,更困难的是,河水里不知道有没有什么陷阱或者机关,这里已经有了陵墓,就说明机关也要随之而来了。

    可是一般古墓都会在路上就安放机关才对啊,钟寄云实在想不到,为什么这一路走来连一个机关都没有见到。

    钟寄云记得在入口处的墓志铭上面写着这里是由六虚派弟子,按照《葬经》所建造,那么很有可能可以从《葬经》里面推断出这里大致的布局和牙机巧制。

    幸好在临走之前把《葬经》拿了过来,何殊寒那边若是有什么问题,还有临久,想起临久,钟寄云眉间添了稍许担忧,也不知道她的伤怎么样了,会不会情急之下再次动用她尚未熟练的奥语大能。

    钟寄云双手拍了拍自己的脸颊,让自己保持清醒,现在不是担心别人的时候,她自己也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钟寄云不敢乱摸,只好席地而坐,《葬经》的内容,辅助着她后来恶补过的口诀和风水学,钟寄云推断出向西二十五步有机关所在,有桥可以通向石台。

    得知出路的钟寄云大喜过望,收了《葬经》入怀,因为石壁上附着的轨道只能容下钟寄云的脚尖,所以她只能贴着墙壁小心地、缓慢地移动。

    轨道已经存在有些年岁,部分已经腐化,只走了十步就已经举步维艰,手臂和腿上的肌肉都开始脱力,控制不住的发抖,钟寄云调整了呼吸,双手死死抓住岩壁上凸起的石块,丝毫不敢松懈。

    后来她渐渐发现了规律,先抓住石块,再移动脚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钟寄云心里默念着,就在数到二十五步的时候,被她握住的岩壁上石块忽然脱落,钟寄云整个人向后面的水池倒下。

    她的眼睛不自主地看向水池,近距离的观察,她终于看清楚了水池里面发光的究竟是什么东西,竟然是用黄金打造的钉床和蒺藜刺一类的利器!

    钟寄云倒吸了一口冷气,这要是掉下去,不被扎成刺猬才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