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这个年代,说媒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

    正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虽说进入了新时代之后,破除了一些不好的旧习俗,但有些风俗还是一直这么保留下来。

    说媒正是其一。

    媒人到家里,先问下孩子有没有对象,再说一下两人的基本情况,聊一聊两人的工作,长得怎么样,有条件的还会掏出一张照片。

    那年代照张黑白照片实属不易,得跑到城里照相馆,能照得起照片的多半是殷实人家。

    照片都是半身像,黑白照片代替真人秀,只要年龄相当,家庭成分没问题,婚事就有几分把握。

    不过到了八十年代末,一般也就不怎么关心家庭成分了,不管你是贫农还是走资派的,其实都一样了。

    在乡下说媒分两类,一类纯属为了嘴。一般说媒说成之后,男方要给媒人放着馍馍和方糖的篮子作答谢,篮子得用红绸布盖着。要是完婚日还要送些酒肉,家里富裕的还会加一灌麦乳精,那时候还不兴送红包,单纯是为了感谢。

    媒人是苦了腿,但好过了嘴。这类媒人大多在周围几个村子里狗扯搁联找熟人,对年轻人摸底排查,讲究“百货对百客,麻子对大脚”,只要双方对茬口就上门,极尽口舌,把芝麻说成西瓜。

    “媒人跑断腿,全凭一张嘴”,这句乡话指的就是这类媒人。

    另一类媒人是不图名利,只图成人之美,双方愿意就成,不愿意拉倒。这类媒人大多实话实说,怕日后落埋怨。

    陈松的大嫂,明显就不是第二类人。

    “嫂子,我还年轻,这事不着急。”

    陈松看着偶尔看着自己房子,又上下打量自己的大嫂,心中凛然,知道自己的大嫂哪有那么好心,还给看不起的小叔子说媒。

    指不定哪里有坑呢?陈松可不敢信。

    “怎么不着急,今年你都21了,你大哥这年纪也都跟我好上了,你咋能够不着急呢?”

    大嫂见陈松拒绝,顿时不乐意了,摆出一副长辈的样子教育陈松。

    不过大嫂说的着也符合时下乡村里婚姻的现状。

    乡下时兴虚岁,传统婚约都在十七八岁,若是过了二十一二还没找上对象,就算过了岗子,会被人说三道四,当父母的不仅脸上无光,也成了一块心病,有的父母因儿女还没成家,临终都合不上眼儿。

    陈松这样年纪的,村里也很少有没结婚的,就算没结婚也是因为各种原因,大多就是穷的。

    说来,陈松长得高大,脸也算是俊俏的,分家前以往也有不少媒人来家里说媒,只不过陈爱国虽有这个心思,但家里开销太大,对陈松的婚事捉襟见肘,一些媒人在女方家里刚说到陈松家的条件,就息了心思,自然也不会再见面。

    虽说这时候还没后世那么看重彩礼,但多大的彩礼和礼物,还是决定了女方在男方家里有多受重视,也会让女方在十里八乡都会被说一句嫁的真好!

    “嫂子,你看我这家里,啥都没有,家徒四壁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你说我现在娶个媳妇,不是让人家过来受苦嘛,不应当不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