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正当宋徽宗担心辽国出兵南下时,出使辽国的贺生辰使罗选,与贺正旦使侯益,从辽国回来了。

    宋徽宗紧急召见他们,问:“辽国在燕京集结兵马,是否要南下入侵?”

    罗选回答说:

    “陛下,辽国南府宰相张琳在燕京招兵买马,并不是针对大宋。他是受天祚帝之命,准备前去东京讨伐高永昌。高永昌是东京裨将,今年大年初一晚上,率军发动叛乱,将东京留守萧保先刺杀在留守府里。然后占领东京,自称大渤海皇帝,建国号大元国。”

    不久前,和诜也曾上报过类似消息,但宋徽宗还是有些不太放心,问:“这消息确实可靠吗?”

    罗选回答说:“确实可靠。燕京一带百姓都知道,都这么说。”

    宋徽宗点点头,心里总算踏实一些,又问道:“朕还听说,天祚帝现在被女真人搞得焦头烂额,这也是真的吗?”

    罗选回答道:

    “陛下,我们这次去辽国,只到达中京,在中京呆了两个多月,因道路阻梗,没能到达上京,所以并没见到天祚帝,对天祚帝的情况也不太了解。不过,听说上京也发生了叛乱。”

    这时,侯益插话说:

    “陛下,现在辽国国内到处都乱哄哄的。东京、上京都发生了叛乱,女真人把契丹人打得落花流水。咱可趁机进军燕京,收复汉家故土。”

    宋徽宗看了侯益一眼,没说什么。

    出兵北伐,并非易事,阻力很大。虽然目前尚处于秘密策划状态,但反对的声音,宋徽宗还是经常能够听到。昨天,保州(今河北保定)通判张毣上书说:

    “辽国目前的局势是,虽然数次被女真人所挫,但朝野上下并未反叛,其国体依然稳固。边防帅臣们只知一味迎合,编造事端,以误朝听,陛下不可不察。”

    前日,薛嗣昌也写来奏章说:

    “边将刘延寿路过太原府时,臣曾问他经营燕云之事。他表示:可伐不可守,可守不可久。况且宋辽之间有祖宗盟誓,一旦出兵失败,恐怕会发生不测之变。”

    薛嗣昌对于出兵北伐的态度似乎也有所改变。

    对于是否出兵,宋徽宗仍犹豫不决。他有时觉得,辽国内乱,的确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应该出兵。不然,错失良机将追悔莫及。可有时他又觉得,出兵与辽军作战,胜败难测。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兵者,军国之大事。应接受历史教训,慎之又慎。

    两种声音,时常在他耳边回响;两种意见,时常在他心中打架。搞得他左右为难,寝食不安。

    现在,辽军在燕京集结的事已经弄清楚了,这让宋徽宗心里放松了许多。宋徽宗长舒一口气,对内侍张迪说:“去把蔡攸找来,朕有事让他去做。”

    蔡攸是蔡京的大儿子,与宋徽宗私交甚好,时任宣和殿大学士。

    张迪从崇政殿出来,路上碰到邓洵武。邓洵武现知枢密院,主管军事,与张迪关系很好。张迪见四周无人,便悄悄对邓洵武说:

    “邓枢密知道不?官家近来正与蔡太师、童太尉秘密策划,准备出兵北伐,收复燕京。”

    邓洵武听后很不安。自己主管枢密院,统管调兵之事,可是,皇帝现在谋划出兵,却避开自己,这不明摆着对自己不信任?同时,他对出兵也很忧虑,觉得应该去找蔡京,向他提个醒。

    邓洵武比蔡京小十岁,属于蔡京一党。十几年前,蔡京能够登上宰相宝座,也有邓洵武的一份功劳。邓洵武当时担任起居舍人,虽然官职不大,但在宋徽宗身边工作。他趁机献给宋徽宗一幅《爱莫助之图》,极力推荐蔡京。

    邓洵武来到都堂,都堂又称政事堂,在皇宫前区,是宰相下朝后议事之处,紧挨着枢密院。

    蔡京这天正在都堂里办公,邓洵武开门见山,说:

    “蔡太师,听说皇上正在谋划北伐?宋辽有百年盟约,万万不可破坏。太师现在主政,应切实负起责任。”

    蔡京感到邓洵武的话有些刺耳,反问道:

    “邓枢密这是听谁说的?皇上如果想北伐契丹的话,能不与你这个知枢密事商量?调兵之权不是在你邓枢密手里吗?”

    邓洵武碰了一鼻子灰,无言以对,默然转身离去。

    回到枢密院后,邓洵武想了想,还是感到不对劲。皇上如果真要出兵北伐,统帅非童贯莫属。他觉得应该劝一劝童贯,于是,派人去请童贯来枢密院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