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蔡京是1120年(宣和二年)六月下台的,这是其第三次罢相。这次罢相的主要原因是,他对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很不热心,并反对让童贯负责此事。他又一次用相权冒犯皇权,直接阻碍了宋徽宗收复燕云的战略计划。

    这年初春,童贯曾再次呈上一份《平燕策》,其大体策略是:“云中,根本也;燕蓟,枝叶也。当分兵挠燕蓟,而后以重兵取云中。”

    蔡京将这份《平燕策》扣留在自己家中,既不组织会议讨论,也不奏报宋徽宗。随便搁置了两三个月,不予处置。

    童贯很生气,于是向宋徽宗告状。宋徽宗多次派内侍童师敏,来太师府询问蔡京:“童贯此策如何?”蔡京每次都以各种理由进行推诿,久久不正面回复。

    宋徽宗于是又派童师敏来太师府索要奏疏。蔡京口头答应,但就是拖着不交出文本。宋徽宗有些恼怒。一天早朝后,宋徽宗让蔡京留下,当面询问缘由。

    蔡京回答说:“童贯徒有虚名,无能为也,臣岂不知?且伐国大事,安危系之,陛下何以付童贯?”

    宋徽宗说:“前日取青唐,太师不记耶?岂非童贯之功?”

    蔡京回答说:“崇宁收复青唐时,派遣童贯前往,只是监军罢了。当时陛下方垂拱,责办在臣。兵权交给王厚,而谋策皆臣也。若是当今,臣亦不能为之。收复青唐,今日尚不可为,何况伐辽国乎?”

    宋徽宗说:“其国內自叛,必不能久,如何?”

    蔡京回答说:“臣闻辽主之叔曰九大王,辽主遣九大王将兵伐金,而九大王即军中为叛臣强立之,九大王得窜身归国,辽主待之如初,后复出师。询其帅,则又九大王也。未见其相残之理。则辽主胜负,本未可知。”

    随后,蔡京四上奏疏,弹劾童贯,指责其前后败坏边事。

    蔡京又对宋徽宗说:“童贯顷缘臣荐,使为监军,权重过当。他日或累臣,不可无言。且童贯位极人臣,今与臣同,则臣实耻之。”

    蔡京对童贯的这些指责,让宋徽宗有所顾虑,一度曾考虑罢免童贯一切职务,令其致仕。

    童贯从内侍童师敏那里得到消息后,很惧怕失去权力。他知道蔡京大儿子蔡攸与皇上私交甚好,于是想请他帮忙。

    蔡攸这年四十五岁,比宋徽宗大五岁,与宋徽宗是老相识。早在宋哲宗元符年间,宋徽宗担任端王时,每次下朝,都会在路上遇到一个眉清目秀的青年。那青年每次见到端王都要下马,拱手而立,谦恭有礼。

    端王很好奇地问身边人:“这是谁家公子?”

    身边仆隶回答说:“这是蔡承旨的大儿子。”

    蔡承旨就是蔡京,那时蔡京担任翰林院承旨,是翰林院最高领导。那时,蔡攸在裁造院作监守。裁造院是专门给皇帝裁制服饰等用品的一个机构,是个很基层的部门。

    宋徽宗后来赐蔡攸进士出身,任命其为秘书郎。蔡攸于是鸿运当头,官位高升,宠信有加。更不寻常的是,宋徽宗与蔡攸私下里时常不拘君臣之礼,连蔡攸的妻子宋氏也跟着沾光。据说宋氏进出皇宫就像在自己家一样,很随意。

    可是,以什么理由与蔡攸见面呢?童贯煞费苦心。后来他想起自己在城西的房子,与太师府西湖邻墙,遂以流水相接为名,邀请蔡攸出城相见,议分定界。

    蔡攸如约而来,童贯置酒厚甚,热情相待,并送给蔡攸二条饰有犀角的腰带,希望他在皇上面前多美言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