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金军攻克中京、天祚帝逃往夹山、耶律淳在燕京称帝,辽国接连发生的几件大事,宋朝都已获悉。面对这一复杂形势,宋徽宗与王黼、郑居中、蔡攸、李邦彦等大臣连续开过几次会议,反复商议对策。

    王黼主张继续实施联金灭辽战略,趁此时机,出兵北上,收复燕京。蔡攸赞成王黼的观点,但郑居中和李邦彦均表示反对。两位赞成,两位反对,势均力敌,互不相让。宋徽宗权衡再三,还是难以决断。

    正在这时,宋徽宗接到和诜奏报,说耶律淳派遣使者到达雄州,请示如何处置。

    王黼认为,耶律淳称帝乃篡位之举,大宋绝不能承认。应将这两个所谓使者驱逐出境。蔡攸、郑居中、李邦彦在这个问题上观点一致,都支持王黼。宋徽宗于是给和诜下达一份手札,说:“天祚帝现在夹山,燕王安得擅立?此乃不义之举,大宋拒绝接受。让所谓辽使即刻返回。”

    最近以来,宋徽宗在反复思考收复燕云这件大事。辽国已四分五裂,土崩瓦解,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大宋是是否应趁机有所作为?这是不是千载难逢的良机?想来想去,宋徽宗又有所心动。虽然开会时他并没明确表态,但心里认为王黼说的有些道理。

    这天,王黼来到崇政殿,继续鼓动宋徽宗出兵北伐,他说:

    “根据谍报,金军攻取中京后,正向山西一带用兵,攻势凌厉,西京恐怕不久就要被其占领。我们应赶紧出兵夹击辽国,以收复燕京。”

    宋徽宗问:“现在时机成熟吗?”

    王黼回答:“臣以为时机已成熟,如果再不出兵,一旦燕京被金军抢占,恐怕将无法收回。”

    宋徽宗又问:“如果出兵,谁可任统帅?”

    王黼回答:“纵观朝中各大臣,统帅非童太师莫属。”

    宋徽宗没想到王黼能举荐童贯。在宋徽宗印象里,他们两人是有矛盾的。然而,宋徽宗并不知道,他们两人其实早已私下和好。

    去年八月,童贯征讨方腊凯旋回京不久,即受命致仕。童贯知道自己中了王黼的暗箭,因此对王黼积怨很深,一直在寻找机会打击王黼。有一次,童贯与王黼偶然在宫中见面,童贯毫不客气地对王黼说:“山不转水转。老夫虽然已下台,可宰相大权,也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喜欢。蔡京太师几次沉浮,你也不是不知道。蔡太师再次复相,也不是不可能。”

    王黼知道童贯这人说到就做到,并不是吓唬一下就算了。王黼连续几夜没睡好觉,担心丢掉宰相职位,害怕失去眼前富贵。他思考了几天,最后决定去找童贯妥协。有天晚上,夜色漆黑,他悄悄来到童府,向童贯示好,并许诺一旦有机会,就建议皇上让童贯复职,继续掌握军权。童贯则答应,不再运作蔡京复职之事。

    仅仅两个月之后,童贯便接到宋徽宗诏令:落致仕,继续担任陕西及河东河北宣抚使。

    这天,宋徽宗在崇政殿召开会议,商讨出兵北伐之事。参加会议的大臣有,王黼、李邦彦、郑居中、蔡攸、童贯。

    宋徽宗说:“据和诜奏报,现在燕京城里人心惶惑,一片混乱,汉民都盼望着回归中原。和诜认为,此时出兵,或可不战而胜,你们以为如何?”

    王黼说:“臣还是主张,继续施行联金灭辽战略计划,出兵北上伐辽,呼应金军,占领燕京。”

    蔡攸表态:“收复燕京是当务之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但李邦彦依然反对,说:“联金灭辽之事,去年不是已经中断了吗?现在还提它干什么?”

    郑居中也不赞成北伐,说:“北伐辽国,理由是什么?不能出师无名啊。”

    童贯说:“联金灭辽计划,并未中断。现在天祚帝窜入夹山,耶律淳在燕京称帝,这属于篡位行为,大逆不道。我们可以此为由,出兵北伐,收复燕京。”

    到底该不该出兵北伐?朝臣们又激烈争论了起来。

    宋徽宗思来想去,觉得,如果这次不出手,如果错过这个机遇,自己恐怕将成为历史罪人。浪漫主义的政治火花,本来在宋徽宗心中已经沉寂熄灭,现在又重新点燃,并将越烧越旺,让他热血沸腾起来。

    这时,银台司忽然呈上一份紧急奏报,是从代州(山西代县)传来的,后面附有一份金军边牒,牒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