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李良嗣真名叫马植。这天,雄州知州和诜派人去燕京,悄悄通知马植:

    “我国皇帝已准你南归,你可于四月初一夜半,从白沟渡口入境。届时,我方派人前去接应。”

    马植一听,顿时心花怒放。多年的梦想,而今终于成真。但他不敢声张,连他最要好的几个朋友都没敢告诉。他暗中做了些准备,随后以出城踏青为名,携妻子和女儿离开燕京。他们先到涿州,游玩了一天,然后又到新城呆了一天。四月初一晚上,他们离开新城,沿路注意避开巡边哨兵,夜半前来到白沟河北岸。

    马植是燕京霍阴(通州)人,出身于显赫家族。当时,韩、刘、马、赵,号称燕京“四大汉姓”。韩氏在安次(廊坊)、刘氏在昌平、马氏在霍阴(通州)、赵氏在幽州(大兴)。这四大家族,世代显官辈出,在燕云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

    马植与燕京豪士刘范、李奭、马柔吉三人关系最好。刘范也出身名门大族,在辽军中任职。马柔吉是马植的族兄,也在辽军中任职。李奭是参知政事李处温的儿子。他们都是燕地汉人,胸怀大志,心向宋朝。他们三人曾义结同心,一起在燕京北极庙里,洒酒明誓,祈天为约,试图谋划使燕京回归汉家天下。

    刘范后来死于燕京巷战。郭药师率宋军打入燕京时,他随萧干从密道入城参战,阵前倒戈,英勇牺牲。

    马柔吉后来也投宋,在赤心军中担任高级职务。赤心军是一支主要由契丹、奚、汉、女真等族士兵组成的北人军队,士兵大多是燕地人。赤心军后来跟随宋高宗赵构南下。马柔吉因参与1129年的苗、刘兵变,被部下斩杀。

    李奭与李处温父子二人,后来试图做童贯北伐军内应,计划泄露,皆被燕京萧德妃处死。

    马植与李处温也是莫逆之交,常在一起讨论天祚帝失德之事。他们曾相约一起南奔大宋,也曾在北极庙里拈香为盟,以图共灭契丹。李处温是辽国著名宰相李俨(耶律俨)的侄子,此时已进入燕京南面官高层决策圈。

    对马植的评价,《宋史》中有两点,最引人关注:

    一是道德评价。说马植“行污而内乱,不齿于人。”这里所说的“内乱”,是中国古代法律术语,是隋朝《开皇律》规定的“十恶”之一:“奸小功以上亲、父祖妾及与私者。”有人据此认为,马植有乱伦行为,道德品质有污点。他之所以给北宋写密信,投奔北宋,是因为在辽国政界已经混不下去了。而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已无从考证。但从马植入宋后的行为来看,似乎并没有什么不轨或不端之处。

    二是才能评价。说马植“涉猎<书>、<传>,有口才,能文辞,长于智数。”这个评价,应该说是符合实际的。

    在北方,初春四月的夜里,气温还是有些寒凉。尤其是站在河岸边上,迎着河面吹来的冷风,浑身上下都能感受到春寒料峭的滋味。

    夜半时分,果然有只小船,从白沟河南岸悄悄划向北岸。小船靠岸后,马植一家迅速登船。

    河面很平静,缓缓漂浮着淡淡的白雾,小船悠悠前行。

    马植仰望夜空,繁星灿烂,辽阔无垠,他的心里翻江倒海,很不宁静。风飘飘兮而吹衣,思渺渺兮而纷纭。他想,过了这条河,自己就不再是辽人而是宋人了,多年的不懈追求,今夜终于得以实现。他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他对未来满怀美好的期待。他憧憬着一个新的世界,希望过上一种新的生活。

    过河后,马植一家在大宋白沟驿馆里隐藏了八天。直到四月初九,见辽国那边没有什么反应,驿馆这才派人派车,将他们一家护送到雄州城。雄州城里的杏花与桃花,有的已开始凋谢,树枝上渐渐萌生出嫩嫩的绿叶。

    马植来到府衙,快步走上官厅,以跪拜之礼通名进见:

    “李良嗣前来拜见和知州,感谢和知州助我脱离契丹,回归大宋。”

    和诜急忙令人将马植扶起来,领到上厅相见。和诜见李良嗣风度翩翩,谈吐不俗,一表人才,料想此人以后必会得到朝廷重用,所以,对其一家格外热情,吃住安排得都很周到。

    不久,传来圣旨,令和诜安排人马护送李良嗣一家进京赴阙。

    经过数日颠簸,这天中午,马植一家终于来到汴梁东京城外。望着巍峨厚重的城墙,望着高耸雄伟的城楼,马植无比激动。这就是大宋京师,这就是自己向往已久的天堂。马植的妻子和女儿也是满脸兴奋,万分欣喜。

    马植一家先被接到童贯府邸。童贯设家宴,为马植接风洗尘。他们二人虽然仅有一面之交,但彼此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童贯很感慨地说:“一晃四年过去了,没想到你回归之心始终不变,这很难得啊。”

    马植激动地说:“自太尉离开燕京后,我时时惦念。今日见太尉风采依然,倍感欣慰与振奋。当年,我曾向太尉献策,不知太尉还记得否?”

    童贯说:“当然记得。”

    马扩接着说:“那时候,女真力量尚未壮大。而今却不同了,完颜阿骨打已于今年正月正式称帝建国。现在,跨海去辽东与女真联盟,南北夹击契丹收复燕京,时机已经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