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这天,粘罕突然问赵良嗣:“关于燕京赋税问题,你们是怎么想的?”

    这个提问让赵良嗣一愣,他想了想,回答说:“赋税自古以来是随地而收缴,燕京既然回归大宋,那么,燕京赋税当然也要属于大宋所有。”

    粘罕微微一笑,说:“话不能这样讲。别忘了,燕京是我们打下来的。我们皇上既然答应把燕京给你们,你们也不能白捡便宜,不能不有所表示。”

    赵良嗣不解地问:“怎么表示?”

    粘罕直截了当地说:“你们应该将燕京赋税分一些给我们。否则,燕京及所辖六州就不给你们了。请你们过界的宋军全部退回去,包括郭药师也必须退出涿州。”

    这话让赵良嗣很震惊,说:“岂有得地而不得赋税的?此种事,闻所未闻。”

    兀室插话说:“燕京不比其他地方,燕京自古就是兴盛之地,我们把这么重要的地盘还给你们,请你们分一些燕京赋税给我们,你们还计较什么?”

    赵良嗣略一沉思,说:“赋税项目很多,各种物品很庞杂,你们要了又如何搬运?很麻烦的,不如将赋税直接折算成银绢。”

    粘罕与兀室相视一笑。兀室说:“只要你们答应分一些赋税给我们就好,折算的事,好商量。”

    粘罕问:“那么,你看应该折算成多少银绢?”

    赵良嗣回答说:“这我无权回答,需要回京,请朝廷定夺。”

    宣和五年(1123)正月初一,赵良嗣与周武仲来到燕京郊外的金军大帐,向金太祖辞行。金太祖又派遣李靖、王度剌和撒卢母为使者,令他们跟随赵良嗣再去东京,具体商谈关于燕京赋税之事。

    到达雄州时,赵良嗣在宣抚司又碰见马扩。马扩问:“此次回京赴阙,商量什么事情?”

    赵良嗣只是苦笑了一下,没作回答。

    正月初四,宋徽宗又在延和殿接见李靖等金使,李靖又将国书奉上。概括起来看,金人在国书中主要强调了以下内容:

    一、平、营、滦等州,从未答应给宋朝,宋朝不得占据。二、从别处移散到燕京的汉民与杂色人户,不在宋朝收复范围内,这是原约中明确规定的。三、所谓两军夹攻有两种解释:一是原约,大金兵马到达西京时,大宋兵马应从朔州进军。然而,大宋并未履约。二是新约,大宋从涿州向燕京进军,大金自古北口向燕京进军。宋军虽已进军,但被辽兵战退。现燕京已被我军占领,宋军应停止进军。四、因为燕京是我军攻占,燕京赋税应由我朝收纳。五、燕京六州特许给宋朝,所有银绢,依契丹旧例交取。六、银绢交割处以及立界等事,另行续议。

    宋徽宗看完国书,说:“两朝共议,戮力讨伐契丹,今已得燕京,实为庆事。自从泛海计议,已经累年,本来大事已定,应该结束了。可是,现在一事未了,又生一事。你朝暴师日久,各不稳便,早见了当,共享太平,岂非美事?所有税赋等事,请到宰相王黼赐第计议。”

    李靖等人又来到宰相府,拜见王黼。王黼说:“本来大计都已确定,你们忽然于原约之外又要求租赋,这是为什么?”

    李靖回答说:“只因为燕京是本国兵马打下来,所以才提出这个要求。”

    王黼对此有些怀疑,问:“是不是有类似于间谍之人,在挑拨、破坏我们两国之友好关系?”

    撒卢母爽快地回答说:“是有这样的人。那些契丹降官,日夜在皇帝身边,对皇帝说,燕京是个很好的国都,不应该给别人。许多管事的大臣颇惑其言,不愿意将燕京还给你们。惟有皇帝坚定地说:已许南朝,不可改也。”

    王黼想了想,说:“关于租税,原来并没有约定。我朝皇上为了表示两朝交好,特相迁就。可是,赋税之事很繁杂,你们运输起来业很麻烦。所以,我们建议不妨折算成银绢。”

    李靖问:“请问能折算成多少银绢?”

    王黼说:“具体数目多少,我们将派遣赵龙图去燕京,与你朝皇帝面谈。”

    李靖又问:“那么,去年的岁币怎么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