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马扩来到边境上,很顺利地接上金国使者,于宣和六年(1124)正月初六,回到东京。金使入宫,将讣书呈上。宋徽宗随即下诏,为哀悼金国皇帝驾崩,特辍朝五日。宋徽宗还特意来到皇城内东门的一间屋子里,穿了穿丧服,以表达自己对金国皇帝的沉痛悼念。

    转眼间,便到了正月十五上元节。每年上元节观灯,都是东京城一大盛事。这天晚上,宋徽宗要亲临宣德楼,与民同乐。

    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三元节晚上燃灯的习俗,因此也称三元节为灯节。所谓三元节,上元是正月十五,中元是七月十五,下元是十月十五。《宋史》说:“三元观灯,本起于方外之说。自唐以后,常与正月望夜(即正月十五),开坊市门燃灯。”

    三元观灯习俗的形成,似乎与佛教、道教都有一定的关联。北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燃灯习俗已演变成为花灯展览,宗教的色彩与意味已经变得很模糊,已经与社会文娱活动融合到了一起,成为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六月,朝廷下令停止中元与下元灯展,要求集中力量办好上元灯展。上元灯展,要连续举办五天,称作“上元五夜灯”,这在北宋已成为一种规制。所以,如何办好上元灯展,每年都是东京开封府所要考虑的一件大事。实际上,上元灯展已成为东京城标志性的盛大节日之一。

    北宋中期以后,朝廷在上元节安排三天法定假日,以便于官民同乐。这一政策,有力推动了上元灯节的发展。每到上元佳节,东京城大街小巷都要张灯结彩。御前大街上,灯市更是绵延数十里。市民们晚饭后涌上街头,观灯赏月。宣德楼前广场上,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此情此景,曾令王安石按耐不住内心的兴奋,写下这样的诗句:“车马纷纷白昼同,万家灯火暖春风。”

    到了宋徽宗朝代,上元灯展更是辉煌壮观,盛况空前。为了办好灯展,自头一年的腊月十五,便开始在景龙门一带做预展,称作“预赏”。而且,灯展的活动内容也更加丰富。《东京梦华录》对此有详细记载:

    “正月十五日元宵,……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奇巧百端,日新耳目。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宣徳楼上,皆垂黄縁。帘中一位乃御座,用黄罗设一彩棚,御龙直执,黄盖掌扇,列于帘外。两朶楼各挂灯球一枚,约方圆丈余。内燃椽烛,帘内亦作乐,宫嫔嬉笑之声下闻于外。……万姓皆在露台下观看,乐人时引万姓山呼。”

    每年面对如此盛景,宋徽宗都是喜气洋洋,心花怒放。然而,今年情况有些不同,今年宋徽宗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并不是因为金国皇帝的去世,而是因为平州事件。平州事件,在宋徽宗心里留下了一个很沉重的阴影,让他体会到了什么是失败感,什么是挫折感。他知道,收回平营滦三州的愿望,已经彻底化为了泡影。

    上元节这天晚上,宋徽宗与郑皇后来到宣德楼上观灯。一个突发事件,让宋徽宗心情更加糟糕。这个突发事件,详细记载在蔡京儿子蔡绦所写的《铁围山丛谈》一书中。

    按照朝廷规定,天子御楼观灯,开封府尹必须在西楼下安排警卫人员,以保障皇帝的安全。可不知为什么,那天晚上,在西楼下似乎并没安排警卫人员。当时,宋徽宗正独自站在西楼窗口往外观看,身旁也没有内侍跟随。窗外是灯火万盏,人群熙攘。隔着重密的帘幕,楼下百姓不可能看见宋徽宗站在窗口里面。

    可是,突然之间,有一个人从人群中跃出。那人身穿缁色布衣,模样好像是个年轻和尚。那人用手指着窗口帘幕,大声指责说:

    “汝是耶,有何神?乃敢破坏吾教。吾今语汝,报将至矣!吾犹不畏汝,汝岂能坏诸佛菩萨耶?”

    当时,现场很多人都听到了这些话,“皆失措震恐”。很快,那人便被皇宫警卫人员抓获。宋徽宗命内侍传旨,要求开封府立即进行审问,彻底查出此人背后的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