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二十九章

    这一次去镇上送货, 叶兰亭仍旧是派的薛霁安和大丫一同去,他俩上次就和李含香打过交道,一回生二回熟,这次去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叶兰亭把任务交给他们很放心。

    这一批货因是李含香的加急单, 当时说好以一枚八十文的价格批给她, 是以李含香离开大古村时支付了四十两银子的定金。有了这四十两银子周转, 叶兰亭手头宽裕许多, 付完村民们签下土地集中协议的租钱后, 这笔钱还剩余十五吊多。

    加上之前账上盈余的二十来吊钱,和此趟送完五百个货后能收回的二十吊尾款, 粗算下来还有个五六十吊。

    五六十吊钱盖一个纺织厂那是绰绰有余的, 人工很低, 石木几乎不要本钱,就近在后山采砍就行, 但将来叶兰亭要收购羽毛棉花就需要更多资金了, 这一点钱远远不够拓展她的工业计划。

    所以叶兰亭在等, 等一个从上河郡来的消息。

    薛霁安和大丫出发去镇上后,叶兰亭就带着哑娘在院子里试着制作红薯淀粉。

    红薯淀粉制作过程并不难, 也不需要什么复杂的工具, 叶兰亭小时候就经常看她外婆在乡下自己做红薯淀粉,很简单,看两次就会了。

    将红薯洗干净切成块, 碾碎后压出汁, 汁和残渣搅拌一起倒入滤布, 虑布就用一般的干净麻纱就行,然后再将汁水从残渣里冲洗过滤出来,等到红薯汁水静置沉淀后, 最底下那一层白色粘汁就是淀粉了,晒干即可。

    留下的红薯残渣还可以烙成红薯饼、蒸粗粮馒头吃。

    红薯淀粉的放置期很长,一般都在两年左右,用来当做冬季储粮是最好不过了,做成粉条后更是一道美味佳肴。

    除去来年育种的,叶兰亭留下来做淀粉的红薯还有四五筐,全是筛选的大个红薯,估计可以虑出个一两百斤的淀粉。

    哑娘虽然口不能言,但她干起活来手脚却非常麻利,叶兰亭先是将虑淀粉的原理过程给她讲了一遍,又简单示范了一下,哑娘便点点头,示意她明白了。

    叶家院子有一台推磨的石磨盘,阿婆偶尔会用它磨一些豆子,将就虑豆渣的滤布使用,把碾碎的红薯碎渣放进去,下面接一个木盆,白色的浆汁很快从滤布流下来,不一会儿就装满了一盆。

    三四个木盆很快就装满了,但剩下的红薯还没有榨完,叶兰亭又找人去村里借了几个大木盆来,一整天的功夫忙活下来,虑了十来盆浆汁。

    但这些还不是最终成果,要等它沉淀个一两天后,撇去清水,底下那一层白浆才是最后的淀粉。

    一次性榨了四五框红薯剩下的残渣,足够工坊工人和蒙学班的孩子们吃上十来天的红薯饼和粗粮馒头了。

    叶兰亭让哑娘想办法,看看怎么能将红薯饼做得更美味一些。

    上次用野猪肉煸制的猪油还剩一些,叶兰亭允许哑娘使用这些猪油来制作食物。

    哑娘拿起一个背篓,对着叶兰亭一阵比划,大概意思就是她要去后山一趟,采点野菜什么的回来。叶兰亭看明白她的意思,便让妮妮和她一块去。

    哑娘来替换了刘大娘当厨娘后,叶兰亭就把刘大娘指派到后山去种萝卜了,因为叶兰亭发现刘大娘在种菜方面还有点经验,上回种红薯,也是她完成得最好。

    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就是叶兰亭最主要的工作。

    现在整个大古村,几乎除了三岁以下的娃娃和七老八十病得不能下地的老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和任务,全村一起运转起来,很多事情就好办多了。

    叶兰亭唤了杨虎娃过来,让他从修路队里挑选二十个强健些的男人,训练他们组成一个民兵队,先教一些简单的能防身自卫的拳脚招式,然后再教会他们射箭。

    叶兰亭的要求不高,不要求每个人射中靶心,只要拉开弓箭,能射中箭靶子就行。

    杨虎娃最近在修路队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尤其是他带领大家赢过李家庄的刺头给每个人赢到一块糕点后,在修路队干活的男人们逐渐开始服从他的指挥,学会了抱团对抗外村人。

    叶兰亭交给他这个任务不算难,只是要挑选二十个强健男人恐怕凑不齐,因为村里剩下的男人不是十七八岁的少年,就是四五十岁的老弱,以古代的人均寿命来算,五十岁已经算老人了,又有常年营养和卫生问题,五十岁开始身体这样那样的毛病就都出来了,而中间年龄层又几乎都没有,像赵汾这样靠逃到后山去侥幸躲过征兵的,只是少数几个。

    杨虎娃把他的困难说了出来:“二十个健壮民兵恐怕是凑不齐的。”

    叶兰亭想了想:“那就尽量以年轻人为主,十五岁以上的,五十岁以下的,只要身体健康没毛病,就可以让他们进民兵队,同时在做工的,就轮流训练。现在修路队已经可以自行运转了,你也不用天天去守着,便把精力抽出来去做这件事吧。”

    杨虎娃见叶兰亭对这件事很重视,惊疑地问:“村长,外面是又要打仗了么?”

    叶兰亭摇头:“北边在打仗,暂时还没打到我们南方来,只是凡事要防患于未然,万一战乱四起,咱们也要有自保的能力才行。昨天薛霁安他们去镇上,我已经嘱咐他多买一些铁器回来。”

    杨虎娃便也一脸严肃点头:“村长放心吧,我会好好训练他们的。”

    经过几次经验教训,杨虎娃也不像之前那么虎了,知道做事前先问个为什么,然后才开始思考怎么执行。

    练兵这事叶兰亭是个外行,她也没想过靠自己这小小的一百多人的村子就称霸一方,她现在想的只是怎样在不太平的世道下护住自己的村名。

    于是叶兰亭索性把孙子兵法抄下来交给杨虎娃,让他自己去研究。

    杨虎娃也每天都在蒙学班学千字文和诗书,虽然他的学习进度没有薛霁安那么神速,但他现在看个简单的文章已经没问题。

    叶兰亭对他道:“这是一个打仗天才写的兵书,你只要把这本书研究透了,整个宝河镇八大村就没人敢打咱们大古村的主意了。”

    杨虎娃一听,狂喜,拿着兵书如获至宝,表情虔诚地翻了几页,一会儿双眼瞪大,一会儿又皱起眉眉,感觉醍醐灌顶又有点晦涩深奥,好多话他一时半会儿理解不了。

    “无妨,你回去慢慢读,读不懂的再来问我。”叶兰亭挥手,让他先去。

    杨虎娃从她办公室出去后,赵汾又进来了。

    最近班子成员都已经养成了一个默契,要是有事情向叶兰亭禀报时,得一个一个来,等前面的人禀报完了,才能轮到下一个。

    “赵汾,你有什么事?”叶兰亭在她的工作日志上记录下给杨虎娃的新工作安排,只写了两行小字:训练民兵,完成进度1%

    赵汾站在办公桌面前,先是把他统计出来全村签了土地集中协议后的租钱下发情况给叶兰亭过目。

    他按照叶兰亭的要求,用表格将每家每户几亩田地,几口人,姓名年龄,发了多少租钱,全部分门别类统计下来,总共发出去三十五吊零五百五十文。

    叶兰亭结果统计表扫了一眼,问:“现在公账上还剩多少钱?”

    赵汾道:“还有三十一吊零五百三十七文,如果再加上薛霁安他们这趟送货回来的二十吊货款,则是五十一吊零五百三十七文。账目都在这儿了,您看看吧。”

    “唔。”叶兰亭接过账本,这个数目比她之前心头粗算的要少一些,她忘了给赵汾和郑姑出去闯荡的那六吊钱。

    不过也还行,至少现在她颁布的几个项目都已经运转起来,公账也是盈余状态,一直没有动用她十个元宝的应急资金。

    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前进。

    赵汾说完正事,最后才朝叶兰亭鞠了一躬,感激地道:“要多谢村长,给我家哑娘一个做工的机会。”

    赵汾原本是想的是,现在既然不用种地了,就让哑娘跟着郑姑学纺线,以后就可以到纺织工坊里做一份工,挣钱多少倒不是首要,只是现在全村妇女都在开始自己学做工,赵汾也不想让自己的婆娘整天关在家里。

    哑娘不会说话,也生不出孩子,旁人都奚落嘲笑她,嫁给赵汾十几年,在大古村也没什么朋友,基本上天天都是待在家里足不出户,一直尽心尽力照顾赵汾的老母亲和两个侄儿,尽管家里穷,但不管赵汾在外面怎么辛苦,只要一回到家,家里一切都被哑娘打理得井井有条,所以,赵汾从来没嫌弃过哑娘。

    现在两个侄儿去蒙学班了,老母亲也不用天天守着人,哑娘看着村里的妇女们整天都谈论工坊的事,眼里时常会流露出羡慕和向往。

    赵汾看到她的眼神,觉得很愧疚,便试着让哑娘去郑姑家学纺线,郑姑为人和善,不会像杨二婶王阿嫂那样牙尖嘴利的说些指桑骂槐的人让哑娘难堪,所以赵汾才放心让她去的。

    只是没想到叶兰亭会直接让哑娘到叶家院子来做工。

    要知道,在现在整个大古村,村民们都以能在叶家院子做工为荣耀。

    赵汾对叶兰亭说:“哑娘虽然不会说话,但她干活很勤快,村长您需要她做什么,吩咐她就行了。”

    叶兰亭笑笑抬起头:“这个还用你来说,我看中的是哑娘的手艺,以后指不定她能帮上我的忙比你还多,你就别操心了,去忙你自己的事情吧。”

    赵汾不好意思地笑了:“那我就替哑娘谢过村长大恩了。”

    “对了,我这里要交给你一个任务。去柳家湾和南口村,还有周围几个村子都打听打听,他们那边养羊的人家多不多,羊毛是怎么处理的,羊毛卖的话什么价,还有他们那些村里,养鸭养鹅的人家多吗。你去做一个调查,三天把调查报告拿给我。”

    赵汾问:“村子,您要调查这个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