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六十九章

    叶兰亭将镇上的铁铺收购了。

    因为北方的战事, 各地方的铁器都被管控,普通百姓买铁器需要到官府报备,铁铺也就没什么生意, 叶兰亭就索性直接出了一大笔钱给那镇上的铁匠,把他的铺子和打铁技术全部买了下来, 包括他的生铁来源。

    生铁来自上河郡西面的一个邻县, 那里有一个铁矿,虽然一直是由官家派人开采,但有利益就会有买卖, 自然也会有一部分生铁流入民间, 一些铁匠铺,包括叶兰亭收购的镇上铁铺这种, 就是从那个地方弄到的生铁资源。

    狼牙寨的有两个人以前会打铁,便被叶兰亭派去负责铁铺,打好的铁器大多都运回了大古村。

    有了铁铺, 为村里的基础设施建造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有了叶兰亭给的启发,薛霁安和王富贵他们在设计器具和建筑时, 也越来越多的将铜和铁这种金属利用进去, 从而使得造物的使用年份更长久牢固。

    郭芙回来后,将从城里学会了造纸术和印刷术教给了村里的妇女们, 在她的带领下, 在村西后山脚下建起了一座酿纸坊。

    最早来大古村蒙学班教书的翟先生以前就在镇上开了笔墨纸砚铺子,叶兰亭知道他是个内行人,便请他来担任造纸坊的技术顾问,翟先生非常受用地应下来,每日除了备课讲课外, 跑得最勤快的就是后山脚下的造纸坊了。

    翟先生以前还自诩清高,不爱和村里的这些村民农夫们走到一起,还要每天车接车送回镇上的家里去住。现在,他不仅三两天头住在村里的教室职工宿舍,和柳先生周先生他们把酒言欢彻夜长谈,有了造纸坊后,他更是撩起袖子,亲自搅动纸浆池子,酿晒出来的第一批纸张也全都是在他的亲自把关下出炉的。

    “这纸的颜色和细腻度还是差了点,再调几次,应该就可以了。”翟先生拿着晒好的木浆纸对叶兰亭道。

    叶兰亭却很满意了,这毕竟这村里村民第一次自己酿纸,有这样的成果很不错了,是值得鼓励的。

    因为有了学校,大古村的一百多个村民,除了七八十岁垂垂老矣的老人,和五岁以下还没到上学年纪的幼儿,基本都已经摆脱了文盲,看一篇普通的贴在公告栏上通的村部通知是没有问题的了。

    叶兰亭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给大古村的村民扫盲,才终于初见成果,她心甚欣慰啊。

    在她醉心于建设大古村的这段时间,她的村子等级,声望值,财富值,和贡献值也在蹭蹭地暴涨,最近前一次她打开看时还才lv15级,现在等到下一次再打开看,就已经涨到lv38级了。

    现在她升级的速度简直是以前的十倍还不止!

    因为她的声望和口碑已经开始在她看不见的地方流传;她所拥有的财富因为前期的投入现在已经可以每天钱滚钱的积累;她的贡献值因为培养的十个天赋村民得到各自擅长领域的发挥而无限放大,他们的本事越来越强,叶兰亭的贡献值就越来越大。

    叶兰亭的礼物宝箱里存了好多待使用的种子和各种稀奇古怪的玩意儿。

    她将大古村土壤气候适合种植的种子领出来,比如土豆和西瓜,还有甜菜油菜花,全部交给刘大娘,让她在下半年季度,在后山的沙地区种上这些瓜果作物。

    带了来年,土豆可以成为一项填饱肚子的主食,西瓜可以消暑解渴,甜菜可以制作糖浆,油菜籽可以炸菜油。

    这些东西,既能改善大古村村民的生活品质,又能给村民增添收入,大家的种植热情都很高涨。

    一年过去,刘大娘她们已经围绕落日山开采出来十几亩的沙地,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弧地覆盖了大古村山后的整片面积,现在,甚至在沙地再往山脚上的一片黑黏土区域,也即将被利用起来。

    因为村长说,黑黏土用来种植一些营养药物成分高的作物长势最好了。

    在大古村开始种这几样农作物的时候,这回隔壁的赵家湾和李家庄最先行动,来找叶兰亭讨买了种子,回去让他们两个村的村民也学着大古村开采沙地种起甜菜土豆和油菜籽来,虽然这些东西大家以前没见过,但反正跟着大古村学总是不会错的!

    叶兰亭没有阻止,因为等到入冬后,收割来的甜菜制作糖浆时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油菜籽榨油更是需要很多原料,光是大古村种的这十几亩肯定是不够的,还不如将种子分给周围的村子,发动大家一起来种,到时候种好了她再出面将作物全部收购回来,那些村民就也能有收入,她的原料也齐了,算是一举双得利己利民的好事。

    只是叶兰亭没想到的是,她只是将种子给了隔壁的赵家湾、李家庄、柳家湾三个村子,结果到了最后,宝河镇的八个村子都跟着刮起了一股‘学大古,齐致富’的旋风,总之就是大古村干什么,那些村子就跟着学什么。

    现在那七个村的村长,跑得最勤快的就是大古村了,他们俨然把叶兰亭当成了这片地方的头领,什么事都跑来向她请教。

    就连宝河镇的镇长,对叶兰亭也是客客气气恭恭敬敬的,镇上有什么大事,诸如祈雨祭祀,乡绅嫁女等,都是要亲自来请叶兰亭去参加,而且还是让她坐在八个村长位置的最上首。

    以前那些叽叽歪歪在背后讨论叶兰亭一个女人当村长怎么怎么的人,也全都闭嘴了。

    现在的大古村,不仅是宝河镇最富有的村子,还有整个洛城最有学问的大儒任教的学院,他们有收购站和纺织厂,镇上的男女老少都喜欢他们纺织厂做出来的羊毛毛衣,他们有全县乃至全郡城最高的工人工钱,所有人都想到大古村去谋一份工做,有钱人家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大古学院去上学。

    可大古学院每学期只对外招收五十个学子,就连镇长和保长为了把儿子送去大古学院,也得对叶兰亭点头哈腰,鞍前马后。

    叶兰亭觉得挺好笑的,觉得这些人大可不必如此,她规定大古学院每学期招收五十名学子并不是为了故意抬高门槛,委实是因为现在大古村的教学楼和设备设施只允许容纳这么多学子。

    等过两年,她将整个村子都翻修翻了,学院面积也扩大了,到时候再多请几位先生,容纳几百上千人的学生也没有问题。

    造纸坊的第一批纸张印出来后,叶兰亭这这些纸张装订了一本册子,亲手写了一本《大古村村规训诫》,她在上面列了十条光荣村民品德,十条警示村民的诫言。

    后来,这本《大古村村规训诫》成了每个大古村村民都必备的行事法则,直到很多很多年后,这本书被广为流传,传诵到了天京,后人将它永远记载进了史册。

    ……

    哑娘得到叶兰亭的吩咐后,也开始着手筹备食品厂的事了。

    村长要她制作罐头、方便面、压缩肉干,这些东西的名字以前哑娘听都没听过,只在那次村部会议上,听村长说了个大概的概念。

    但概念概念,就是只有个口头概念,从形状到味道,全都要哑娘带着她的团队自行研究。

    首先一个问题,罐头到底是什么???

    没有知道,只有村长才知道。

    哑娘带着招娣三姐妹去找叶兰亭,希望她能说得再具体些。

    哑娘口不能言,靠比划不能完全表达自己要问的意思,坐在对面有些着急,还是招娣聪明,直接就稳到了重点:“村长,这个罐头到底是用什么做的?”

    叶兰亭说:“罐头罐头,顾名思义,只要有了这个罐儿,万物皆可装进罐头。”

    “鸡鸭鱼肉,水果,豆腐,凡事你们能想得到的东西,都可以装进去,罐头主要是为了方便食物长期保存,所以装什么食物进去是其次,研究出能让食物长久保存的防腐办法才是最重要的。至于这个罐儿嘛,我已经让镇上的铁铺开始打造了,这个你们不用操心。先把方便面做出来吧,这个简直,油炸后干燥保存就行,压缩肉干也简单,都容易做,现在我们村的养殖场就有柴鸡和兔子,肉类都是现成的。”

    肉干这个哑娘明白,先风干水分再用文火烘烤,能减轻肉的重量,还能长期存放一两年不会腐烂,吃的时候用开水发泡一下,基本能恢复烘烤之前肉类的八成口味。

    至于方便面……这个就有点摸不着头脑了。

    面就是面,什么叫方便面?

    叶兰亭又花了一番功夫给几个人讲解方便面的做法,其实做法也很简单,她一说,哑娘她们就基本听明白了,主要是存放方便面的包装这个有点难办。

    一来面条经过油炸后本来就很酥脆,再加上这时候的交通运输,大马道还好,若是遇上不平的山路,油炸面条在路上就得给折腾成碎渣了。

    不过正好现在造纸坊办好了,叶兰亭想到她读书时在宿舍常吃的康师傅的面,一拍脑门!有了,她可以让造纸坊也做些质地成型的桶型纸碗,再将方便面油炸时的模具也做成跟纸碗大小一样的形状,等面条炸好后,就能刚好放进纸碗里保存,放入简单调料包,再用油纸一封,古代版桶装方便面就做好了。

    虽然叶兰亭没有去后世真正的方便面加工厂见过加工步骤,但以她的脑子,推敲出整个制作过程并不难。

    按照这个方法实验几次后,真的叫哑娘她们把方便面给做了出来!

    做好第一份方便面后,哑娘她们先拿给叶兰亭品尝:“村长,您尝尝看,我们做出来的这个方便面跟您说的那个方便面味道一样吗?”

    是几双眼睛的注视下,叶兰亭撕开纸桶上面的封纸,分别拆开三个调料包洒进去,盐巴,五香粉,酱料,然后拎起烧开的一壶水倒进去,再合上封纸。

    沸水倒进去后,面条的香味一下子就缝隙中飘了出来,妮妮和二丫俩人在旁边闻了,都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这个面条好香啊!”

    叶兰亭微笑,示意大家耐心等耐三分钟。

    三分钟过后,叶兰亭揭开封纸,一瞬间白色的面条雾气扑鼻而来,所有人都齐刷刷深吸了一口。

    在大家的注视下,叶兰亭拿起筷子,挑起一口面条放入口中,小麦筋道的香味和弹滑留在唇齿间,配料加得恰到好处,她又喝了一口汤,汤汁浓郁清香,酱料包里也不知哑娘加了什么独门秘方,竟是比叶兰亭以前吃过的现代方便面汤还好喝一些。

    “怎么样?村长,好吃吗?”招娣目不转睛地看着叶兰亭,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