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幻夕的奶奶哪舍得,其实女人越大年纪怀上孩子母爱就越深厚,因为她们知道这孩子来的不容易,当时就说了:“打了和生有啥区别呢。就算拿我的命换这个孩子的命我也认了。”

    东华出生后,幻夕的奶奶身体一直没调养过来,没奶啊,东华便只好喝大嫂的奶。说起来东华也算是大嫂喂大的。

    东华出生那会儿正赶上改革开放,农村人都有了做生意的意识。东阁就是这一阶段开始干个体的。

    话说东阁正说着对象呢,家里人都希望他早点成家。毕竟东楼结婚的晚点,到现在才有了一个闺女,东方亮和幻夕奶奶都巴望着抱孙子啊。尤其是幻夕奶奶,生了孩子感觉自己身体不行了,就更着急了。

    但东阁想干点事,结了婚有拘拌,伸不开手脚。不顾家里反对一个人揣着辛苦攒下来的五百块钱跑去深圳进了一批服装回来。

    那会儿,五百块钱真的是一大笔钱了。结果东阁对市场的判断没靠谱,服装卖不出去都压在了手里。东方亮气的直骂他败家子。

    东阁也很苦恼啊,也惭愧,便对父亲言听计从,于是就也成家了。

    其实那时候女人都不太喜欢东阁这种能折腾的人,但幻夕妈却不一样,她觉得东阁有前途,不顾家里反对硬是嫁给了东阁,不但没要彩礼,还给东阁带了二百块钱的嫁妆。

    衣服卖不出去那也不能扔了,便宜处理。虽然赔了钱但总比全扔了好。东阁那是不信邪,完了又跑去深圳进了一批服装。有了经验东阁对市场的把握更加精准,上了一批喇叭裤、牛仔裤,结果大火,一下子就挣了不少钱。

    有了原始的资金,东阁的事业那是蒸蒸日上。老东家的日子也开始了蒸蒸日上。

    这一年东华三岁,刚过了年东方亮终于抱上了人生里的第一个大孙子,幻夕的奶奶更是高兴。喜上加喜的是刚开春,幻夕妈也怀上,这自然就是“东冬冬”了。

    幻夕出生的时候正值冬月,也就是农历的十一月,然后东阁就给取了东冬冬这个名字。

    实际上幻夕和堂兄东顺顺是同一年出生的,只不过哥俩生日上差的不少,也算是小一年了。

    东顺顺正月初六生的,六六大顺啊,那肯定不能叫东六六,自然就得叫东顺顺。

    其实冬冬这个名也挺好听的,只是搭配上这个姓也确实有点走心了。

    这人生居家过日子,有悲就有喜,有喜那也就有悲。

    幻夕两岁那年,奶奶的身体终于熬不住了,撒手人寰。老人家走的很安详,儿女满堂,孙子孙女也都抱上了,也算是没有什么遗憾。但东阁兄弟几个难过啊,这日子好不容易富裕了,自己的妈却没享上福,怎么不悲伤呢。

    东华这会儿才五岁,而且因为幻夕奶奶身体不好,她一直都由大嫂带着,跟幻夕的堂姐一块儿成长,本来两个辈儿的人,却跟姐妹一样。所以说东华对母亲的意识是很淡薄的。

    虽然说没了妈了,但哥哥嫂嫂的疼着,真的感觉不到缺爱什么的。

    幻夕会说话时就一直跟东华叫小姑姑,后来大了不好意思叫小姑姑了,便直接叫小姑。跟东婷便叫老姑。

    言归正传,幻夕开着电三轮到了老姑家。

    东婷家的大门敞开着,新盖的房子去年春节搬进来。温锅的时候幻夕没来,因为这个事老姑念叨了一整年了。

    两声狗吠传出来,狗子是认识幻夕的,见了人便止住了吠声。屋里人也闻到了动静,东婷出了门,见着幻夕这架势,讶然道:“诶呦,这是要干什么?”

    幻夕把电三轮开到棚子的门口,回声道:“我爸让我给你拉点菜。”

    “怎么儿还拉么儿多!”

    “嗨,多吃几天呗。”

    “吃到过年去咧!”

    “逗是给你过年吃地——我老姑父还没歇呢啊?”

    “没有尼,得腊月十几儿去咧!”

    幻夕把那些礼盒什么的先搬进了屋里。东婷也帮着拎,还问呢,“小雨怎么儿没跟你一块儿来!”

    “来了,上后头尼。接我小姑儿去了。”

    “呦,你小姑儿也来咯!”

    “嗯。”

    俩人一边说着话,来回了两趟把礼盒搬进了屋里。两瓶白酒、两瓶红酒、一袋米一袋面,一箱方便面,一大袋旺旺。这是幻夕的,完了还有眼镜的,网购了两个礼盒,都是营养品,也买了两瓶酒,一箱小蛋糕的零食,给孩子买的。

    “干什么还买这么些个!”

    “有李强家一份。红酒方便面是他家地,其余的都是你们地。”

    “干什么还给他们买,比你小。”

    “嗨,都有,一家一份。”

    “坐下歇会儿包,一会儿我把李强叫过来再卸那菜。斗卸地棚子里边儿就得咧。”

    “那些蒜苗西红柿什么的都弄地屋里边来,又不多,搁地外头都冻坏了。”

    “嗯,你别管咧。你小姑儿家也送了这么多菜哦。”

    “没有,她们家住楼房不方便。反正天天来,自个儿带回去得了。一天在家也吃不了一顿饭。”

    “可不呗!”

    “李强他们没上班噢,也歇礼拜?”

    “不歇,他们还歇礼拜。这不列个黑街儿加班儿了么,今儿个斗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