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潜小麦一口气跑出巷口,停在人行道旁一棵光秃秃挂了红灯笼的法国梧桐树下,再回首看那几只狂吠的斗犬,心还在突突突地乱跳。看来这古民居的脉动,真不是普通人能触碰的。

    这一定神间,潜小麦原本郁闷的眸光却骤然闪发出奇异的晶亮,飞跃而起的精神带着脚步不由自主地往回走。

    原来,吸引她的是古民居巷口朝大街的一间杂货店。可此杂货店非彼杂货店,因为,它卖的是古董,匾曰:“古董杂货店”。

    跟那部同名小说描写的一样,古董杂货店地处闹街与小巷的拐角衔接口,店面看来很不起眼,不像一般的古董店总有一点阴郁之气,而是让人感觉很清爽整洁。门口没有柜台,只有一张古旧的四方茶桌,几把也不知是什么年代的椅子,早晨的阳光照过来,给人的感觉暖暖的。

    但差别肯定还是有的。譬如说,店主不是一对各具风情的姐妹花,而是鸡皮鹤发秃了门牙的老夫妻,这会儿,老先生正悠闲地坐在椅子上迎着暖阳喝茶研究棋谱,老太太则陪在一旁慢条斯理地纳鞋底儿。

    眼前突兀见此屋,潜小麦兴奋得像打了鸡血似的,朝迎面走来的潜家爷爷挥了挥手,便一头钻了进去。

    真真是别有洞天,一入店门深似海啊。很显然,杂货店被一分为二。一部分珍贵古董放在沿三面墙壁而立的紫檀色带玻璃门锁的柜子里,多为华阳市本土的石雕、青瓷、宝剑、黑陶。另一部分则零零总总摆放在店中间的带锁玻璃柜里,有橱具、紫纱壶、水烟斗、香炉、手镯等小品。不大的空间古色古香却又盎然生趣,欣赏这些古董真迹或是仿古制品,都如留连在似曾相识却又相隔遥远的流金岁月。

    老夫妻俩对潜家祖孙这种只看不买的行为司空见惯,很是淡然,故自做着手边的活儿。潜家爷爷也饶有兴致地走了圈,又问了几个香炉和金、银、玉手镯的价格,很是咋舌,遗憾地对潜小麦说:“以前咱家这些东西可不少呢,可惜后来你太公太婆都给了左手屋。”

    潜小麦不语,倒是老夫妻俩接过了话茬,道:“我们这儿也是收货的,你们家里如果有什么祖传的东西,不妨可以拿来看看。这些货主要是华侨们买去作商务、生日、庆典伴手礼用,或者是带到国外去送人,我们也可以帮你们作中介卖个好价钱的。”潜家爷爷沉默地点点头,又细细绕了玻璃柜几圈。

    潜小麦感兴趣的却是靠外墙一溜儿摆开的龙泉青瓷。

    说起青瓷,大伙儿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那个以皇帝年号命名的景德镇瓷器,但只要是青瓷的玩赏家,却没人不知道龙泉青瓷最出名的两座瓷窑——哥窖和弟窖。如果说龙泉以剑为名,那么龙泉却凭瓷而生辉。这里的青瓷始于南朝,兴于北宋,盛于南宋,是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青瓷素以瓷质细腻、釉色温润如玉、造型端庄典雅而著称于世。但在潜小麦看来,却只要一句话就足以概括,那就是:龙泉青瓷有幸深具夺得南方千峰翠色来的活润温华。

    几年前,潜小麦曾接手校对了一本有关龙泉青瓷的学术著作,著书人系华阳市多年研究龙泉青瓷的老学者,对书的谴词用句、图文搭配、色彩光线、字体格式都有着非比寻常严格的要求,老人家非常不满年轻人只求速度进度不讲精度,说不清是几易其稿了,又是到博物馆参观,又是到大窑村走访,反正搞得编辑校对部人仰马翻,却也扎扎实实让潜小麦了解了灿烂的龙泉青瓷文化。

    但百密必有一疏,而且是非常关键的部分,那就是学术著作不谈钱啦。于是,潜小麦还是得很虚心地向老夫妻俩打听:“那个,明朝以前哥窖挂盘值多少钱呢?”

    老先生闻言微微一哂,老婆婆眯了眯眼,笑着拿针划拨了几下花白的头发,打趣道:“姑娘,我们这么一大把年纪了,都还没见过明以前的青瓷呢。你要有了它,那你就倾城倾镇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