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剧本。《牡丹亭》与《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并称“四大古典戏剧”,是中国戏剧的巅峰之作。

    该剧主要讲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两人冲破艰难险阻终获团圆的故事。在剧中,杜丽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大家闺秀,长到十六岁,还没有见过除父亲、老师之外的其他男人,因一首《关雎》扰乱了心弦,产生游园的想法。游园回来的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幽会,并最终寻情而不可得,相思成疾而亡。由于阳寿未尽,杜丽娘得以重回人世,与柳梦梅相遇,两人结誓成婚。

    柳梦梅进京赶考,杜丽娘跟随,由于是战争期间,放榜日期推后,两人并不知道名次。杜丽娘担心父母的安危,请柳梦梅去淮安探望父母。但是杜宝并不相信女儿死而复生,且柳梦梅挖了杜丽娘的坟,因此,杜宝将柳梦梅羁押。在杜宝审讯柳梦梅期间,柳梦梅的状元身份下来,才得以保全。杜宝既使见到了女儿,也不认为女儿是死而复生的,而以为这是鬼的变化。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受到杜宝的阻碍。在剧中的最后一出《圆驾》中,杜宝才承认了女儿的身份,两人的爱情得以名正言顺。

    三、杜宝人物形象浅论

    《牡丹亭》是分为两条线讲述的,主线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辅线则是杜宝主持抗金的故事。辅线的主要人物是杜宝,且杜宝在主线中也是杜丽娘、柳梦梅爱情修成正果的一大阻碍。因此,杜宝是剧中的重要人物,具有推动情节的作用。

    对于杜宝的评价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杜宝是爱女儿的,他将女儿教育成大家闺秀,重视对女儿的教育;同时他也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官员,既能治理政事,又能御敌以外。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又可以算是封建礼教的化身,他冥顽不化,独裁自大,一定程度上造成女儿“伤春”而亡,且女儿死而复生,他也不承认,可以算是一个腐儒。

    (一)关心女儿的好父亲

    杜宝对女儿的关心和喜爱是无需置疑的。当然这也可能是他没有儿子的缘故。杜宝对女儿的喜爱可以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对女儿的教育;二是女儿生病后对女儿的医治;三是女儿死去他的作为。

    杜宝对女儿的教育是较为开明的。他并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是想女儿不但成为名门淑女,而且还要是知书识礼的才女。“不枉了银娘玉姐只做个纺砖儿,谢女班姬女校书”。

    杜宝为杜丽娘请来饱学老成的儒生陈最良作为老师,教授杜丽娘学习。“先生,他要看的书尽看”,可以看出杜宝并不限制杜丽娘所看的书,只要是杜丽娘喜欢看的,都可以看。杜宝的教育较开明,希望杜丽娘成为真正的才女。在第二十六出《玩真》中,柳梦梅说“小女子画似崔徽,诗如苏蕙。行书逼真卫夫人”,可以看出杜丽娘文化素养之高。

    杜丽娘生病之后,杜宝非常关心。“掌中珠怕玉盘轻”,他关心女儿的病情,请石道姑和陈最良为女儿诊病。石道姑可以为女儿禳解驱邪,陈最良可以帮女儿诊疾用药,两方面的准备是齐全的。虽然最后女儿还是去世了,但杜宝对于女儿生病后的救治是重视的。

    杜丽娘伤春痴情而病进而身亡。杜宝和杜母悲痛万分。杜宝道:“夫人,不是你坐孤辰把子宿嚣,则是我坐公堂冤业报。较不似老仓公多女好。”杜宝只有一女,杜丽娘的身亡让杜宝死后无依。杜宝为死去的杜丽娘建梅花庵,安放杜丽娘的神位,拜托石道姑和陈最良添香换水,祭祀神位,可见杜宝对女儿的爱护。

    (二)文武双全的好官员

    杜宝的性格具有两面性,虽然他在道德上是重视礼教,固执迂腐的,但是在治理政务、抗击外敌方面,他却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好官员。

    杜宝重视农业,鼓励农民从事生产。在《劝农》这出戏中,农夫、牧童、采桑女、采茶女唱着歌,依次登场,杜宝皆赐酒,鼓励农桑。且在《劝农》中,父老说道“恭喜本府杜太爷,管治三年,慈祥端正、弊绝风清”,可见杜宝具有高超的政务处理能力。

    《缮备》、《移镇》、《御淮》、《折寇》都是杜宝为主角的戏,这几出戏介绍了杜宝的抗金的过程。宋金战争中,杜宝斗志高昂,他不惧危险,视死如归,并且凭借他高超的军事才能,御敌于扬州城下,最终策反李全夫妇,战胜强敌。

    “缮备”即修缮武备。杜宝来到扬州三年,修筑了两道城墙,防备金军的进攻。因为李全在骚扰地方,杜宝又在城墙外加筑了大城,可见杜宝的未雨绸缪。《移镇》中杜宝临危受命,前往淮安抵御金兵的入侵。由于淮安告急,报子不断的传来圣旨催促,杜宝决定自己转水路走旱路,加紧速度赶往淮安,让夫人和春香乘船赶往临安,躲避战事。此处可见杜宝的必死之心,既使前路生机渺茫,他也义无反顾的前往。杜宝的一心以国事为重的品格得到进一步展现,甚至不顾自己和夫人的安全,毅然决然的投入战场。

    《御淮》一出中,杜宝看到淮安城形势危急,道:“俺们一边舍死先冲入城,一面奏请朝廷添兵救助。三军听吾号令,鼓勇前行”。杜宝看到淮安城的形势危急,没有选择弃城逃跑,而是鼓舞三军冲入城内。淮安危急之时,城内的守军也在商量对策,而他们不是选择投降就是决定逃跑,与杜宝的决定形成鲜明的对比

    杜宝知道淮安城被李全包围,冲入城内简直就是九死一生,但是杜宝还是杀出一条血路,冲入城中,并且鼓励文武官员坚守城池,等待朝廷派兵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