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柳康把这个吃食详细的做法及口味说了出来,也说了自家已经和福来酒楼签约的事。

    蒋掌柜是个明白人,既然酒楼签了合约,那一定做出了成品品尝,有了酒楼的推销,名头打响,商行没有卖不出去的货。

    他没有犹豫,商行本来走的就是什么都要有的路线。种类多,供货量稳定才会吸引更多的人。

    柳康和蒋掌柜讨价还价,最终谈成了和福来酒楼一样的价格。不过柳康加了一条,运过来约定数量的苕粉,商行一定要全部购买,这也是对自己的一个保护。

    商行势大,收不收货的主动权在商行手上,如果自己费劲心思运过来,商行又不要了,到时候压在自己手里可不好办了。

    两人商量了一些细节,约定前期都是由柳康来送货,后面再派专人负责。

    柳康签了约后,总算松了口气。

    回到住处后,柳康还唤小二送来洗澡水,洗去一身疲惫,换得一身轻松。

    他倚在窗边,看着街上人来人往,充满了烟火气息,心绪不由飞向远方。柳康想芽儿现在在做什么,有没有注意身体,想着秦芽,柳康内心一片柔软。

    自己一定要给她创造一个好的生活,一个无忧无虑的生活。

    除了想着芽儿,柳康还想到了远在边境劳累的家人。想到他们,柳康心里就像压了块巨石,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柳康思绪万千,不知道时间如何流逝。赵叔叩门说吃晚饭了,他才意识到自己站了好久,久到腿都麻了。

    柳康用手抹了一把脸,手上有点潮湿,原来脸上不知什么时候泪都风干了。

    柳康应了一声,打开门和赵叔一起去吃饭,这时他已收拾好自己的情绪,又变成那个沉稳的柳康了。

    柳康这些天已摸清了当地的消费水平及行情,对自己的粉条很有信心,他相信以后粉条的商业版图一定会越来越大,两次成功签约就是最好的证明。

    柳康在扬州府住了几天后就去了杭城,杭城更是超过扬州,人文风韵,自然奇观,样样值得称道。

    柳康十五六岁时候来过这座繁华的城市,对一些地方还有印象。

    柳康并不浪费时间,直奔有印象的街道。一番走访后,柳康心里有了计划。

    柳康想复制在扬州城的模式,和一家酒楼,一家商行进行合作。酒楼打响名气,商行走进百姓。

    ……

    这天,柳康带着赵叔走进了几年前和自家合作过的商行,一个年青人忙迎上前来:“公子,请问需要什么?”

    柳康道:“我想见见你的掌柜,跟他有事谈,可方便?”

    年青人道:“掌柜的正好在,我去请,你请稍等。”年轻人先上了茶后,就去了商行的后面找人。

    大概一盏茶的功夫,后面走出一位精神抖擞的老者,穿着一身玉青色绸袍,面带笑容,和蔼可亲。

    柳康忙拜道:“晚辈柳康,想借贵地卖一样食物,请前辈看看。”

    老者摆手示意柳康坐下。而赵叔则有眼色地拿出一包苕粉双手递到老者手旁的桌子上。

    老者拿起后打开包装,里面露出整齐的苕粉条来。细细看了看,他不动声色地包好,看向这个年青人。

    柳康道:“这是我自家作坊生产的苕粉,既适合做配菜,也能当作主食,您老看了,觉得怎样?有没有售卖前景呢?”

    老者道:“看着还是可以的,如果价格实惠,当地人就是能接受的。”

    老者答话简单,让柳康有种自曝底价的冲动。

    柳康按下心里想法,道:“我诚心想和贵行长期合作,我给出自己的最低价,不论您这边定价怎样,这样如何?”

    意思就是你价格卖得高,我也只赚我的那一份。

    老者沉吟片刻,略作思索后说道:“你先把你手头的货都送到商行来,我看看这批货的情况,之后我们再谈合作的事。”柳康忙应道,心里也是高兴。愿意看整批的粉条,事情也就成功了一半

    柳康把苕粉的做法详细介绍了一遍,旁边的伙计也认真听着,便于顾客有疑问好解答。老者也在一旁听得仔细,不住地连连点头。

    老者起身临走前细打量了柳康,道:“你可是柳远之子?”

    柳康忙拜道:“晚辈正是。”

    柳康内心里是很忐忑的,怕他认出了自己,害怕受着牵连不愿与自己合作。

    但老者并未多说,只是点了点头。

    看起来老者没有丝毫忌讳,柳康心里略放了下心。

    柳家事情当时闹得很大,各地的生意全充了公,同为商贾的人家没有不知道这件事的。

    想到老者记得自己的父亲,柳康内心更是一片感激,自己身边已经没有认识父亲的人了,而现在又有了一位。

    老者笑道:“既然是故人之子,你是晚辈,以后就叫我赵爷爷。”

    “如果在杭城有事,可以来这里找我。你父亲不在,有事我也能帮衬一二。”

    柳康更是拱手应道:“谢谢赵爷爷,您的好意,晚辈心领了。”

    柳康拜别了老者,离开了商行,因合作伙伴是父亲的故人,柳康心中除了欣喜也多了份轻松,还有人记得父亲,记得柳家,自己不是全无根基。

    当天赵叔就把余下的五十斤苕粉送到了商行,办了交货手续,一切都顺利。

    三天后,商行又来信让柳康去一趟。这次柳康和老者相谈甚欢,谈到供应细节,赵老爷子更是做了承诺,只要柳康的作坊能生产出来,送多少来都可以。

    这承诺的分量不言而喻,相当于雪中送炭。

    不过商行有这个底气,也有这个财力,也可以说赵老爷子还想帮助柳康,还可能是看好苕粉的前景,林林总总加起来,让柳康觉得自己这次出来应该是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