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不知楚霸王当时说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时,是怎样的心情。

    要是楚霸王还活着,也就是此刻张副主任的心情了。

    张副主任今年年方三十七,虽然长得显老,但人家委实算是个青年才俊。

    当初能从龙水村这个偏僻的小村子走出去,一路高升到一县之长,这里面固然有时代的因素,但是个人能力也不容小觑。

    此刻,艳阳高照,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全龙水村的人都簇拥在他身后,两个记者拿着照相机不停的拍照。

    金黄色的麦浪翻滚,两台东风牌联合收割机在地里作业,张副主任手指麦田,气宇轩昂,记者“咔嚓”“咔嚓”几下子,就记录下了这重要的,历史性的一刻。

    在父老乡亲们的不断地恭维声中,报社记者赞叹的目光中,张副主任觉得自己全身轻飘飘的。

    那是怎么样的一种感觉呢?

    就好像他被众人捧上了云端。

    哼哼,就算以前再多人说我不好,现在还不是满口称赞?

    ……

    今天来龙水村作业的是郭大明和李向朝。

    虽然此次外出作业待遇优厚,但是生产队后续还有许事儿等着刘长海安排,宁若若则表示,不愿意出村。

    就这样,他俩作为唯二会操作收割机的人就被大队派来了。

    其他人只恨自己脑子笨,手更笨,咋就学不会开收割机呢?

    看看郭大明和李向朝,出去收一天麦就能挣4块钱,大队还给10分工的补贴!

    不过,他们也没羡慕太久,大队长李晋就给安排了继续收麦蒿籽的活儿,说是收一斤,补贴五分工!

    当然,也没亏着在家晾晒麦子的人,往年都是老弱病残干这相对轻松一些的活儿,一天也就六分工。

    今年大队长大手一挥,每人十分工!

    隔壁村庄还在苦哈哈用镰刀割麦的老百姓们,怨念大的要把他们的大队长淹死了。稍微懂得变通一些的大队长就和自己社员商量着,咱们要不也花点钱,请李家坡大队的收割机来收麦?

    可是一打听,好家伙!

    一亩地一块钱!

    溜了溜了,哪里花的起呦!

    只好认命的挥舞着镰刀,木锨,接着干!

    往年也是这么干的啊,哪年麦收不受罪?怎么今年干的这么不是味儿呢!

    所以说,凡事就怕比较。

    郭大明吃中午饭的时候,悄悄和李向朝说,“怪不得外边都传,市里拨给县里的化肥,都让张副主任送到自己村里了。你看看,这麦子长得多厚!麦杆多粗壮!这亩产怕不得四百多斤?”

    李向朝吃口玉米饼子,用凉白开送下去,羡慕的说,“那可不是!咱们大队再怎么深耕深挖,土里也没这么多肥啊!麦子长得也没人家好!”

    “这三千多亩地要是都是这样的产量,龙水村老百姓的日子真是太好过了。”

    “听说龙水村有一半的地是盐碱地,怕是不能有这收成。”

    两人嘀咕完,又去旁边小树林子里放了回水,回来摸摸收割机,觉得热度下去的差不多了,立马又开始操作收割机收麦。

    一亩地一块钱呢!

    人家向东有本事给大队弄来收割机,咱们虽然本事小,也要多努力给大队挣钱。

    这边,张副主任本家大哥,也是龙水村大队长家。

    大炕正中间摆着一个一米见方的厚重红松木炕桌,桌子上摆满了碗碟,有鸡鸭鱼肉,还有本地常见的蔬菜,豆角茄子西红柿黄瓜啥的。

    张副主任喝的脸颊微微泛红,他今天整个人都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

    “李记者,王记者,这就是我的家乡啊!前些年,乡亲们苦啊!喝咸水,吃不饱,为啥?我们这儿都是盐碱地啊,种啥啥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