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唐月雯在姜父姜母回来前,离开了姜家。

    她还没有见姜玉楼父母的准备,而且,无名无分地也不合适。

    就在姜玉楼第二部作品即将完成的时候,位于省城的《延河》杂志编辑部收到了两封信,而这两封信将会在未来引起轩然大波。

    《延河》杂志原名《陕西文艺》,是陕地省城的老牌文学杂志,创刊于1956年,是陕地影响力最大的杂志。

    自从那个事件结束后,《延河》收到了越来越多的作者投稿,有外地的,但来自本地的投稿最多。

    路谣,《延河》杂志社的编辑。

    说起路谣,肯定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的著作《平凡的世界》更是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这部小说后来还被改编成了电视剧,影响力巨大。

    当然,还有一个轶事,便是他早年在梁家河务过农,和大领导住过一间窑洞。

    路谣是榆林人,自从延大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了《延河》杂志担任编辑工作,迄今为止,已有三年了。

    不要以为路谣只是个毕业三年的萌新,实际上他已经三十岁了。

    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就在居住的县城报纸上发表了人生的一首诗。

    之后更是在延川县办了个文学刊物,期间写了很多诗。

    没错,这位小说家早年是靠写诗在县里出名的。

    直到大学期间,阅读了大量中外名著,才开始了他的写作之路,陆续在《延河》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自此同《延河》杂志结下了不解之缘。

    也正因为他有诗歌创作经历,所以在编辑部他是诗歌类投稿的审稿编辑之一。

    只是当编辑三年来,能入他眼的诗歌真的不多。

    “又是投稿诗歌的。”

    路谣拿起一封邮件,看了看投稿类型,不由地摇摇头。

    现代诗入门是简单,可是要写的好却也不容易。

    他看了眼信封,信封的地址是阳平县文化馆,而投递人叫李尧。

    文化馆?

    路谣稍稍打气了些精神。

    能在文化馆工作,文学功底大概不错吧。

    由于《延河》对投稿人没有限制,因此投稿人鱼龙混杂,稿件质量也是忽高忽低的,好些稿件别说语句不通顺了,根本是错字满篇,对审稿人都是一种折磨。

    带着一丝期待,路谣拆开了信封,取出了稿件。

    稿件只有两张纸,一张纸一首诗。

    “有意思。”

    路谣嘴角微微一挑,右手拿起杯子抿了口茶。

    接着,他扫了眼诗名,“《山木》?”

    路谣虽然博闻强记,阅读了不少名著,但一时之间不太明白这首诗取名山木的缘由。

    于是,他继续看下去。

    这一看,却让他神情严肃了起来。

    他轻声吟诵了起来,

    “曲曲池边路,春来少人行。

    ……

    所爱隔山海,山海不可平。”

    啊,多么优美的诗啊!

    尤其是其中表达的对两地相隔恋人的相思之情,让人为之动容。

    路谣是爱诗之人,自然清楚这首诗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