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柳二丫花了一千两银子买下了胡知县家里的一块地,那块地一共有田地八十五亩,八成以上都是上好的良田。

    并且旁边还有一条河,用水也方便。

    这块地离县城不远,走路大概一个时辰左右,买之前他们全家都去看了,还见过了正在地里劳作的佃户们。这些佃户们听说东家要把地卖了,顿时诚惶诚恐,期期艾艾地上前来询问以后还能不能继续把地租给他们。

    还再三保证一定会按时交租子。

    陶家买地并不是为了耕种的,租生不如租熟,既然这些佃户们有意,那他们也就不用另外找人了。

    于是柳二丫便说等买下来之后,就会通知他们重新签契约。但她也说了,只有勤劳肯干的人才会收,若是那些好吃懒做,手脚不干净的,统统都不要。

    佃户们喜出望外。

    一千两银子花了出去,换回了薄薄的一张地契,家里剩下的银子就只有一百多两了。近两年来柳二丫手里的银子还从来没这么少过,顿时就是一阵不自在。

    于是她想把银子赚回来。

    想来想去,她的目光还是放在了兔子身上。现在柳家村一共有三家人在替她养兔子,一家是最早的柳盼儿也就是她大伯家,一家是后来的柳三伯娘家,柳三伯娘以前帮了二丫挺多忙,所以一想到要找人养兔子,柳二丫就想起了她。

    另外一家,就是柳二丫她大姐和大姐夫,柳大丫一家了。

    人贩子案后,带路的石三郎不好再回去石家村了,于是在柳树根和金氏的建议下,他和柳大丫带着女儿搬到了柳家村。

    现在一家人暂住在柳家,给柳二丫养兔子,等明年柳树根和金氏就打算把家里的地收回来,租给他们种。柳大丫吃过这几年苦头长进了许多,最起码没说出‘怎么还要租子’这样的混账话来。

    不然柳二丫觉得爹娘怕就要赶他们出门了。

    “二丫,你来了。”

    听到门口的动静,柳盼儿挺着微凸的肚子出来开门。有道是手里有钱,心里不慌,跟着柳二丫养了两年多的兔子,柳盼儿的变化非常的大。

    现在柳家大房有钱了。

    柳盼儿在屋后建了两个棚养兔子,时时打扫经常投喂,每个月都能拿出近百只去卖。因为柳盼儿养了很多,并且还能教导柳三伯娘和柳大丫的缘故,现在她养出来的兔子,卖肉得的钱两个人是五五分。

    姐妹两个一个养一个卖,柳盼儿借此攒下了一大笔银子。说句毫不客气的话,柳家这些家业,现在已经不在柳盼儿的眼里了。

    看到柳二丫下了轿子,柳盼儿让他爹招呼两位轿夫和许婶子进屋喝茶,然后就拉着柳二丫走到了后屋的兔子棚内。

    “二丫,你来看看,我现在把白色毛的兔子都放一块了,生出来的小兔子果然白的多灰的少,这样一来,明年就会有更多的白毛兔。”

    因为柳二丫允诺白色兔毛变多的话,以后卖兔子皮的钱也会给她一部分,所以现在柳盼儿是精神奕奕,就差直接住在兔棚里面了。

    “白毛兔生白毛兔,灰毛兔生灰毛兔。”

    柳二丫在两个兔棚里面转了一圈,感叹道:“城里的太太姑娘们,还是更喜欢白色的兔皮衣裳,越白越好。”

    “灰色兔皮的,多是给家里的男子买。”

    “灰色的兔皮很多,做出来的衣裳也多,男的一个人买一两件卖不上价。但白色的就不一样了,那些太太姑娘们,恨不得买个十件八件。只有一件也不要紧,只要换个里子,或者是换上不同的面,就是不同的衣裳。”

    看完了兔棚的柳二丫坐下来喝茶,“盼儿,趁着其他地方还没有这么多白色的兔子,我们要多攒一些,趁着今年多多的往外头卖。”

    “金子哥跟我说,有别的人也去鸿运酒楼卖兔子了。”

    “不过他没收。”

    “但以后就不一定了,毕竟酒楼也不是他开的,他在里面的面子也不是很大,若是有人能找上掌柜的或者是大师傅,那以后我们的兔子,就要收得少了。”

    鸿运酒楼是柳二丫最开始卖兔子的那家酒楼,也是柳三伯娘她儿子柳金做学徒的那家酒楼,这几年柳二丫的兔子大部分都是卖到了他们家。

    柳盼儿不管卖兔子的事,她只会养兔子,听到这话后她惊讶道:“那怎么办啊,鸿运酒楼如果不收我们的兔子,那要往哪儿卖?”

    “别的酒楼饭馆虽然收,但一天一两只就差不多了。现在人人都知道,要吃兔子肉,就得去鸿运酒楼。”

    “这个不急。”

    柳盼儿的顾虑,柳二丫也有。

    因为他们在鸿运酒楼的关系最硬,毕竟柳金就在那里呢,有他的帮忙才能顺顺利利的以低价把兔子皮收回来。

    换了别处,就没有这么方便了。

    但这个不急,鸿运酒楼不会突然不收他们家的兔子的。

    自从陶砚升了典史之后,城里的这些酒楼饭馆,还有绸缎铺、绣庄、杂货铺、点心铺甚至是码头的那些帮派,都会给她几分薄面。绸缎铺和点心铺的人,若是铺子里出了什么新花样,还会特地过来问问家里买不买。

    冬至那一日,她就吃到了‘酥和饴’掌柜送来,说是下个月才出的新点心。这种新点心是一块两个手指大的脆饼,一口一个,里头还裹着酸酸甜甜的馅料,特别的好吃。

    柳二丫已经和许婶子说了,等下个月他们开始往外卖的时候,让买上三十盒,过年的时候魏家、张家、温家都分别送去两盒,陶砚其他的同僚们一盒就够了,毕竟除了点心之外还有别的礼呢。

    剩下的两盒给她爹娘,然后家里也留两盒,至于柳三伯娘以及柳大丫,这两家是一家一盒,大房因为她奶还在,要送两盒。

    两百文一盒的点心,这一送下来就是六两银子。

    这还是不算其他干果、尺头、蜜饯等等的。柳二丫和陶砚两个人算过,这一年从年头到年尾,单单往各处送节礼就要上百两银子。

    好在家里除了他的俸禄之外,还有别的进项,不然陶家就要和县衙里某些人家一样把这家送的节礼转送到另一家,过个节都束手束脚,惹人笑话了。当然,别人家送的东西也不是自家都能用上的,所以有些用不上的寻常东西就会转手卖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