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到娘这儿来。”

    “女婿真的要去考县试啊?”

    陶砚突然说要去考秀才,金氏不管听了几次,还是有些惊讶,“他都有了差事,县衙里头会不会不让他去啊?那他如果没考过,那还能不能回去当差?”

    “可以的,”柳二丫分神回道:“只要上官同意,他就可以去,而魏大人同意了。”她没透露陶砚这次考□□名之后就可以升官的事,免得她娘不小心说了出去。这种事情,总不好让人知道。

    不过在家里,倒是无需隐瞒。

    丁氏和二丫都知道陶砚此次县试至关重要,所以从过完年开始,她们就什么都不让他做了,一回来就让他去读书,平时也不让囡囡吵着他。而陶砚经过这大半年的努力,尤其是钻研了蒲知府长子送的那些书之后,整个人也脱胎换骨。

    县试放榜,他得了第五名。

    随后便是府试的第十六名,院试的第二十八名,虽然这个名次比倒数第一和倒数第二强不了多少,但秀才功名是拿到手了。

    有功名在身,便和其他人不一样了。

    在县衙的一干人里头,陶砚既有功名在身,此前又立下了两个大功,以功擢升便名正言顺。所以半个月后,胡知县便任命他为本县‘典史’。

    他这个‘典史’可和之前魏行之任的典史不一样,魏行之任典史时,本县没有主簿,典史代行主簿之责,大权独揽。但现在魏行之升官了,升为了九品的主簿,主簿在县衙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仅次于知县。

    而典史和其他一样,只是主簿下的一个不入流的小官。

    但陶家人都很满意。

    为此特地摆了流水席庆贺。

    ……

    “陶娘子,恭喜啊!”

    在陶家举办的宴席上,每位来的妇人都热情地跟柳二丫打招呼,有些人看向柳二丫的脸上难掩好奇。

    她们没想到不过区区两年,这个乡下来的丫头就不一样了,不但成为了秀才娘子,陶砚还升了本县‘典史’,讲究些的,得称她为‘陶太太’了。

    “同喜同喜,招待不周,让大家见笑了。”柳二丫学着她婆婆的样子,镇定地和这些人打招呼。

    “今日大家可要多喝两杯。”

    有位妇人站了起来,“陶娘子说得是,这酒我们不但要多喝两杯,还应该敬陶娘子一杯呢,沾沾喜气。”

    “陶娘子请。”

    柳二丫推却不过,跟着喝了一杯,然后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等宾客们走了之后她已经喝得微醺了。

    丁氏看着她笑盈盈地坐在桌旁,好笑地对陶砚道:“二丫这是喝迷糊了,你看她哪里还有平时的样子,你赶紧带她回房去吧,囡囡今晚就跟我睡,你们好好歇一歇,明日啊也不用这么早起来。”

    “我让许婶子帮忙熬一锅粥,你们什么时候醒了什么时候去喝。”

    陶砚也喝了不少,他今日不但要敬胡知县、魏主簿等人,还有其他同僚们,尤其是几位捕头和捕快们,一个个的找他喝酒。好在他现在身份不同,大家敬酒的时候都有分寸,这才没有喝醉。

    不过他没想到,自己没喝醉,二丫却有些醉了。

    不由得一阵好笑。

    “娘,那我就带她回房了。”

    丁氏摆手,“去吧,去吧,娘也要歇着了。”她笑望着儿子抱着二丫远去,然后回屋看了眼睡得正香的孙女。

    “乖囡囡,你爹做官了,你高不高兴呀?”

    丁氏看了一会儿孙女的睡颜,然后给她盖好被子,起身走到里间给摆在桌上的一个牌位上了三炷香。

    她望着牌位上写着的‘亡夫陶圭之墓’,感叹道:“当家的,砚儿不但考了功名,还升了典史,往后我们家就不一样了。也不知道你在地底下能不能看到,若是能看到,便多多保佑他还有我们的小孙女。”

    说完这话,她拜了两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