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姬洪军仰望看着夕阳,红彤彤的大太阳是如此的娇艳,感慨万千,想象着自己化身古贤孝子,尽早的为爸爸妈妈衣食无忧和遮风挡雨。一旁的妈妈笑说:“晚霞啦,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啊,明天一定是个好天气呢。”

    时光匆匆,又到了收获季,今年大蒜的产出还真不错,洪军家种上了足足7亩地,二伯家5亩,建军家4亩,郎代芷把桃树林也全都砍了,全都种上4亩大蒜,还在河堤上开荒了3亩地种棉花和红薯。姬洪军还伤心那视同宝物的大桃树,也在无声无声中被砍,被烧火了,变成了一抔灰。

    收获大蒜,姬洪军家是很有经验的,妈妈准备好充足的物资后勤供应:猪肉和鸡肉,还有据爸爸笑着说:“干活喝啤酒,既解暑又解乏,还解渴的。得多准备点才行的。”妈妈反驳却说:“你这是打着旗号,瞎忽悠的!还私自喝酒!”

    不管怎么样这几天干的都是重活,人都太累消耗也大,就尽量补充能量是准没有错的!

    郎代芷和姨夫就先从小洪军家开始干活,姬洪军和欣灿也趁着放学后跟着抢收。先是收蒜薹、再挖蒜头、接着削蒜头、最后剪蒜头和分级,这些工作每个工序都是一个一个的手工完成,没有捷径!

    最后装袋,用自家机动三轮车拉回家,姬洪军几乎每次都跟着车回家,因为迎风吹着的头发很飘逸,更帅!最是兴奋一车车拉回来的都是自己家的钱啊!铺到准备好的细竹竿织成的宽大的简易竹床上,晾晒,等着时机再卖钱!

    这几年因为大蒜盘子还小,没有形成规模还没有吸引资本家们操纵价格。供应严重低于需求,物依稀为贵,一般都是卖的越晚价格越高。

    但是如果中间有人高价收购也不错,这可以减少晾晒损失的重量,还有天气变化导致发霉,会影响白皮大蒜的美观,以致使价格跳水!说白了,就是不好看了就变成的混子蒜,成了最低贱的等级。

    高等级的白皮大蒜都是出口创汇的,现在中国的普通老百姓还生活在初级阶段的温饱中,有钱人也是讲究好看,要面子的也不喜欢吃大蒜,他们觉得有异味。

    中国还没有引入健康饮食的概念,像RB、欧美早已经要求吃的健康,大蒜都是健康生活、居家过日子必不可少的!

    爸爸妈妈也和二伯、三伯家商量,他们先自己干着,这边干完了,就用自家的机动三轮车帮着拉运回家。村里有拖拉机,此时的农村,道路仍是机耕小土路,还是三轮车轻便快捷灵活,更合适普通的农家。

    如果中间没有特别好的行情是不会卖的,最好是兄弟几家一起卖形成规模能谈价钱。或者,和周大表哥再商量有没有高价的出口商。

    长时间种植大蒜也探索出更好的经验,大蒜需要巨量的无机化肥,一般一亩地4袋共计400斤。再多了就烧蒜苗,还得有一部分有机肥比如猪粪和鸡粪,这些大部分都要购买。也开始打专门的除草剂,以前都没有这产品,据周大表哥说:“这也是从国外刚引入的概念,尤其是美国。”

    93年种植大蒜每亩大约的成本是650元,这还刨除蒜种和人工成本,这在此时物价的情况是很大的成本了,小麦的价格每斤都不到0.6元,而小麦的产量一般为800斤,最多不过1000斤,意味着大蒜成本比一个季度小麦的全部收入都高。但是现在化肥、农药和薄膜的价格更是涨价飞起。总之,老百姓在高价的时候只能挣血汗钱!低价的时候一年到头白忙活,还累垮了自己的身体!

    因为比较科学的管理,姬洪军家今年白皮杂交大蒜产量都在亩产3100斤左右,个头绝大部分都在55公分,行情是55公分在每斤1.5元,其它的都在左右浮动。二伯家产量也在亩产3000斤,个头大半也是55公分,建军家也只是比二伯家稍微差些。郎代芷家则是和洪军差不多,他们的田地少管理的勤些。

    周大表哥那边也是差不多,他把家里的果园全部都刨了挖了都换种白皮大蒜,据说足足有25亩。每当收获季,他一大家子根本忙不过来,收获的时候只能请附近县乡的临时工,他的收入一年下来比两个公务员的弟弟都高很多。只是姬洪军再见他的时候,都快认不出啦,高大健壮黑长发的帅哥变成了中年平头大叔,黑黑的,瘦瘦的,一脸的疲惫和焦虑!

    但是一说起大蒜,大表哥就兴奋,还给姬加元建议:“四舅,还得继续做蒜种卖,现在全县开始大力推广种植大蒜啦。正是大蒜高需求的时候,而且出口现在有很多的风险,不像开始种的几年是物以稀为贵的,还经常收不回货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