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可惜铁甲战列舰短时间内是搞不出来的,不然那玩意儿搁在这个时代,平推全球的存在。

    雄霸天下!

    铁甲舰,这涉及到大型轧机和热铆钉技术。

    先在需要连接的钢板上打孔,然后把铆钉烧红,铆钉穿过圆孔之后迅速敲打铆钉。

    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把两块钢板紧密的连接在一起。

    通常铆钉加热到数百度的高温,铆钉就会软化。

    说的简单通俗一点,就是“趁热打铁”。

    后世采用的是电加热方式。

    这个至少要先制造出来不漏水的蒸汽机船,然后才能考虑制造不漏水的铁甲舰了。

    蒸汽机还没谱的事情,何况是铁甲舰了。

    (隔壁的,都开始造航母了。)

    真正的铁甲舰想想就行了,想想又不要钱。

    算了,还是先搞点比较靠谱的吧。

    比如说把木制战船上装上一层铠甲。但是,在没有机器作为动力的情况下,这样做势必影响航速。

    脑袋疼!

    赵昺也不懂什么造船技术。

    赵昺只能把这种船舶的发展趋势稍作引导,至于说具体怎么操作还是交给专业人员吧。

    “趁朕这会儿还没离开,众卿家,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提出来。”收回幻想的赵昺问道。

    “敢问陛下,您这是不再多待几日了?”

    众人大吃一惊,怎么刚来就要走呢。

    “留给朕的时间不多了!”

    “朕还要去别处看一看,诸位抓紧时间生产兵器、铠甲,火枪,火炮。记住了,朕只给你们一个月的时间。”

    就算你一个月的产量能做到装备一万多人,总得留出时间操练士兵吧。

    现在火绳枪全部加起来不过一千支。训练都够呛!

    时间紧任务重!

    “回陛下,目前我朝库存的硝石量有所不足,一旦开战,火药消耗甚大。臣等为此颇为忧虑。”张有德说道。

    作为消耗品,火药消耗必然是海量的,后世甚至几万发子弹才打死一个敌军呢。

    更何况是没有准头的火绳枪,这玩意儿全靠密集开火。

    虽然赵昺在图纸上加装了准星和照门,并且也预留了刺刀卡槽。但是在使用球形弹丸的情况下,其精度也不见得有多明显的提高。

    甚至微乎其微。

    现在搞燧发枪、膛线、米尼弹是绝对来不及了,只能以后再说吧。

    秦汉时期已经有大量的文献记载了陇道和蜀道盛产硝石,比如阴平道、金牛道、陈仓道、褒斜道、米仓道等等。

    陈仓在唐朝改名了……

    “明修栈道,暗度宝鸡。”

    这名字改的相当无语。

    包括陕西汉中,四川江油的老君山,彭州,眉山等地都是硝石主要产地。

    老君山的得名就是和炼丹有关,相传……

    老君山硝洞遗址是迄今为止已被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古硝洞遗址。

    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在其录入的《名医别录》以及宋代着名的类书《太平御览》等,都有对于硝石的明确记载。

    相对于硝石,硫磺的分布就要广泛的多。

    提一句,南美洲智利阿塔卡马沙漠地区的硝石矿,质量上乘,产量极其丰富。这个位于智利的荒漠地区自打发现了硝石矿,那是一夜暴富。

    而且智利的铜矿占了全世界的三成,位居第一位。

    这些对于赵昺来说,实在是太远了,说了也是白说。

    硝石可以用于医药,也可以用来制冰。

    大概唐末,人们大量采集硝石矿,发现硝石溶于水中大量吸收热量,可以使水结冰。

    到了宋代,已经有人专门从事夏天制冰的营生了,把糖加入冰里,这应该是全世界最早的冰棒了。

    小时候,大概90年代初,5分钱一根。咬一口,嘎嘣脆。

    “张有德,你有什么好法子么?”赵昺看着张有德试探着问道。

    “回陛下,可采用土法制硝,令人收集地霜以供需求。”张有德回道。

    所谓地霜,其实就是自然界形成的。土壤中含氮有机物质在细菌作用下分解、氧化成硝酸后与土壤中的钾素化合而成的。

    每当秋高气爽的季节,通常呈皮壳状、盐花状析解出来。

    覆盖在地面、墙脚,这就是所谓的地霜。

    特别是在猪圈、马厩、厕所附近的墙角尤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