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战车隆隆,大军西征。

    未过旬月,刘邦率军进至武关以东。为早日攻克咸阳,遂派魏人宁昌出使秦都,明为劝说秦二世纳降,其实暗中与赵高联系,望其能作内应。

    赵高见到宁昌,闻说沛公之意,欣然允为内应,与其密谋已定。打发宁昌东归还报,又担心胡亥知道己与反叛勾结,必至大祸临身,便即称病不朝,私下筹划乘乱夺位。

    胡亥当时因受赵高蛊惑,深居望夷宫中,从不上朝,大小朝政皆委于丞相。但四十万秦军主力覆没,章邯倒戈投敌,兹事体大,赵高隐瞒不住,终被胡亥得知。

    秦二世闻报,寝食难安,乃派使者前至咸阳宫中,质问赵高:丞相总说关东盗贼,难成气候,今如何败我四十万大军,主帅章邯降贼,以致到此地步?

    赵高闻此质问,无言可答。因知二世已生怀疑不满,于是密与胞弟赵成和女婿阎乐商议对策,制定弑君计划:约定日期,由咸阳令阎乐率领部下,扮成山东诸侯叛军,攻打望夷宫;以郎中令赵成为内应,赵高负责指挥全局。

    安排妥当,赵成便在宫内散布谣言:盗贼已入关中,将至咸阳!

    秦二世闻而大惊,急令阎乐发兵迎击,致使宫内防守空虚。

    阎乐奉命,指使亲兵扮作叛军,先将自己母亲劫持,暗中送到赵高家中;一边又率千余军马,以追剿叛贼为名,直逼望夷宫而来。

    将至宫门,自有守卫上前阻挡:何人大胆,擅敢闯宫?

    阎乐引军直到宫门之前,大声吼道:强盗已入宫门,尔等何不抵挡?

    守门官见是阎乐,警惕稍懈,但又莫名其妙,因而反问:将军所问,末将着实不解。此处内外禁卫森严,怎会有贼人进宫?

    阎乐不容分辩,纵步上前,手起刀落,杀死门官。此时适逢赵成引军到来,下令打开宫门。阎乐得其内应,于是带兵冲进望夷宫。

    众军早奉严令,入宫后逢人便砍,见人便即放箭。一时之间,惨叫连连,血肉横飞。

    胡亥在内宫听得外面扰乱,急出内宫观看,见状直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所为。因见赵成与阎乐执刃走进,这才明白发生何事,急召左右护驾,但久呼不至。

    只片刻之间,宫内侍从大半被杀,余者早已溜之大吉,只有一个宦者,侍立身侧。

    胡亥揪住宦者衣衫,歇斯底里大叫:丞相谋逆,尔等何不早言,以至于此!

    宦者答道:正因奴才平时不言,才能活到今日。否则,早被皇上赐死矣。

    胡亥闻听此奏,愣证半晌,无语可答。说话之间,阎乐已冲到胡亥面前,手提滴血长剑。

    胡亥喝道:朕乃真龙天子,你敢弑君!

    阎乐:无道暴君,搜刮民膏,残害无辜,谁不知晓?人人得而诛之,有何可说!

    胡亥:我可见丞相一面再死乎?

    阎乐:不可。

    胡亥:可饶我一命,退为郡王乎?若不肯时,万户侯也可。

    阎乐闻言冷笑,继又摇头。

    胡亥绝望叫道:只要保全性命,我情愿退为黔首!

    阎乐:奉丞相之命,为天下铲除暴君,多说无用。陛下请自裁吧,休使臣下动手!

    胡亥终知难免一死,拔出长剑,向颈中一勒。可怜天下无双暴君,终化剑下厉鬼。

    画外音:秦二世自二十一岁继位为帝,终年二十四岁。虽在位仅有三年,但作恶无数,乃至遗臭千古。

    镜头闪回,事发之前三日。二世梦见自己出城狩猎,路上遇到一只白虎,咬死自己驾车骖马。胡亥大怒,挥剑杀死白虎,由此惊觉梦醒。

    胡亥心中不乐,由是便召太卜,命卜吉凶。太卜排卦,得其卦辞:白虎者,西方神兽,主金,以生水德。并无大碍,乃是泾河水神作怪,祭之则可。

    二世信以为然,遂在望夷宫斋戒十日,又命宰杀四匹白马,沉入泾河,以祭水神,其心方安。未料直至临死之时方知,那作怪白虎,并非泾水之神,而是丞相赵高也!

    闪回结束,胡亥既死,丞相赵高登场。

    赵高既杀秦二世,犹尚不敢公然篡位,乃召聚群臣,奉长安君之子嬴婴为帝。因追究胡亥暴虐罪状,罢其帝位,只以黔首之礼,葬于杜南宜春苑中。

    拥立子婴即位之后,赵高又暗令使者出关,报知刘邦,请其进军。

    刘邦:丞相其意若何?

    赵使:约与沛公共分关中之地,割据为王,共拒楚军入关。

    刘邦闻此,假作欢喜应允,打发来使回报赵高,复与众将商议。

    郦食其:此为赵高诈计,主公不可轻信。

    张良:虽是诈计,我亦可将计就计,继续进军,直入咸阳,以王关中也。

    刘邦:前有武关,是为天下至险,只恐损兵折将,难以攻克,奈何?

    张良:郦食其、陆贾,乃舌辩之士,虽苏秦、张仪,不能过也。可使其二公前往游说武关秦将,劝其投降。

    刘邦:若是秦将不从,又将奈何?

    张良:某料知秦将不从,只以劝降麻痹其心耳。

    刘邦大喜,照计而行。郦食其及陆贾前往劝降,武关守将果然不从,将二人轰出,但亦果然不曾设防。于是沛公趁夜出兵,一举夺取武关,斩其守关之将。雄关即克,刘邦便率大军西进,复令郦商另引一军南下,攻取汉中、巴、蜀等地。

    此时关中秦军,已都毫无战心。又无大将统领,由是再次大败于嶢下,刘邦率军而进,直至秦都咸阳附近蓝田。

    赵高闻报,知道自己所谋不果,乃组织最后军事力量,与刘邦军大战于蓝田。

    刘邦势头正旺,毫不费力,再次大破秦军。秦朝失去所有抵抗力量,再也无军可用。

    赵高欲自立为帝,乃奏秦帝子婴:今六国相继起事,秦失中原。然我大秦本来只是诸侯,始皇统一天下,所以称帝。六国各自独立,秦国地狭,称帝不可,宜如从前,称王可也。

    子婴从之,乃降称秦王,并允斋戒十五日,再到宗庙参拜祖先。

    斋戒五日,子婴召集二子,及宦官韩谈,密议道:赵高杀害二世,惧群臣讨伐,故立我为王。我闻赵高私与刘邦相约,欲尽灭秦族,在关中称王。今使我斋戒之后朝见宗庙,欲趁机杀我,则将奈何?

    韩谈:陛下可装病不去,赵高必亲自来请。彼若进宫,杀之可也。

    秦王婴喜而从之,便假托生病,不见群臣。赵高数次派人来请,子婴不朝。

    赵高着急,果然亲往斋宫来请。韩谈便率内侍突出,将赵高乱刀斩杀。秦王婴从床上一跃而起,立即升殿,下令诛灭赵高三族,并搜其亲戚同党,皆令在咸阳城内斩首示众。

    秦王婴斩杀赵高及其同党之时,刘邦已兵临城下,复遣使入城劝降。子婴知道大势已去,反抗无益,乃命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大开城门,在轵道旁迎接楚军,向沛公刘邦献上传国玉玺。秦朝至此灭亡,共立国十五年零四十七日。

    沛公刘邦遂入咸阳,以关中王自居,准备就此住下,享受帝王富贵。

    萧何见状大急,唆使樊哙入宫,力劝沛公:天下尚未平定,主公休忘秦朝前车之鉴!

    樊哙虽是至亲,但不善言辞,又不为刘邦所重,故此根本听不进去,依然我行我素。

    萧何无奈,又来求张良:沛公与我等,皆为同乡发小,故此忠言不纳。其惟重先生,尊以为师,何不进言救之?

    张良声诺,乃亲自进宫来见刘邦,正色言道:某只问一言,惟公思之。今项羽为诸侯总帅,已入关中,公自以为是其敌手乎?

    说罢再不多言,回身便走。刘邦闻言大惊,这才猛醒,急退出咸阳宫,尽封宫中珠宝美女,回到军营,向张良、萧何等请罪认错,率军退至灞上。

    张良见沛公醒悟,由是献计,请其召集当地名士,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秦朝苛法,一律废除。

    关中士民闻之大喜,由是众心归附。

    镜头转换,按下关中,复说天下之事。

    当此中原巨变之时,亦即秦二世二年,南海郡尉任嚣病重。

    临终之前,将赵佗召至床前叮嘱:南海傍山靠海、有险可据,足以称霸。中原战乱四起,大秦败亡,亦可自立。我死之后,公可继任南海郡尉,承我大秦余脉,慎之,重之!

    任嚣死后,赵佗便即兼并桂林、象郡,大量安插亲信,掌控二郡全局。

    期年之后,赵佗所掌地盘,已囊括东西越大部,闽湘贵滇一部,以及越南北部广大地区。乃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后又加冕为南越武帝,和辑百越。

    此时巨鹿大战结束,项羽收降章邯,又奉楚怀王之命,率领诸侯联军,一路西行。行至半途,闻报刘邦已入咸阳,接受秦王子婴之降,并派兵拒守函谷关,诸军皆不得进。

    项羽大怒,二话不说,挥军直击,一举攻破函谷关,到达戏水之西扎营,欲与刘邦决战,问其闭关自守之罪。

    刘邦军中左司马曹无伤,因不满沛公重用张良、郦食其等人,于是派人前往戏水大营,向项羽进谗:刘邦欲在关中称王,拜秦王子婴为丞相,尽据秦宫珍宝,故此闭关。

    项羽闻说大怒,遂对亚父范增说道:来日犒军发兵,叩关攻打,替我灭此逆贼!

    彼时对比双方军力,众寡显然。项羽为楚国统帅,拥诸侯联军四十万,驻于新丰鸿门;刘邦军只有十万,扎营霸上。两军未战,其实胜负已分。

    范增犹不放心,劝告项羽:我闻沛公在山东之时,贪恋财货,喜爱美色。今入关中,不取财物,不恋女色,其志不小。又观其营中云气,皆为龙虎形状,呈五彩之色,乃天子气也。将军必须尽早灭之,休失良机。

    项羽信以为然,乃命厉兵秣马,待诸侯兵马齐集,便即进军霸上。

    楚军左尹项伯,乃是项梁之弟,项羽叔父,但一向同张良交好。时闻侄儿听从范增之计,欲要进攻沛公;更知挚友张良正在跟随刘邦,不由大急。于是连夜骑马到至刘邦军营,私见张良,泄露楚军进攻计划,并且劝道:速随我走,休与刘邦俱死!

    张良暗地吃惊,却故作不露声色道:弟奉韩王之命,护送沛公入关。今若临危弃之,自己逃走,岂是侠义当为?贤兄稍坐,弟当全始全终,面辞而去。

    于是抛下项伯,急入中军大帐,将项羽欲来相攻之事,详细告之。

    刘邦大惊,手足无措:似此怎好?

    张良问道:当初是谁劝主公闭关自守,以拒楚军?

    刘邦答道:无知小人之言,我误听之,先生何必追究?只说为今之计,如何救我!

    张良:主公此时若与项羽决战,可获全胜乎?

    刘邦:先生休开玩笑,怎么可能!

    张良:既是如此,主公便需受些委屈。

    刘邦:某自幼无赖,从来不知何为委屈,活命即可。先生有何妙计,便请直说。

    张良:既是如此,我便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请其在项王面前美言。

    刘邦:先生如何与那项伯有交情?

    张良:先时项伯杀人,是我使其得以活命;今见事情危急,故此特来告我。

    刘邦:则你二人,年龄谁大?

    张良:项梁年长于我。

    刘邦:既如此,先生可请项伯进来,我必待如兄长。

    张良乃出,邀请项伯入内。刘邦甚会作做,急忙行以大礼,就在内室置宴,热诚相待。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刘邦捧酒向项伯祝寿,约为儿女亲家。项伯感其盛情,欣然从之。

    刘邦见此,便向项伯解释:某与项王兵分两路伐秦,实乃战友,并非仇敌。弟入关中,不敢妄取一物,更登记官民户籍,封闭仓库,以待项王到来。项王将欲杀我,却是何故?

    项梁:引兵伐秦,并无过错。然兄入关中,因何遣将把守函谷关,以拒项王?

    刘邦:遣将把关,是为防备盗贼,免生意外变故也。弟日夜盼望项王到来,怎敢反叛?望兄回去妥为善言,传达小弟心事肺腑。

    项伯满口答应,告诉刘邦:我今回去,自当替兄说项,分剖个中缘委。但至来日侵晨,贤兄定要主动前往楚营,当面向我侄儿说明。休待其信人谗言发兵,则悔不及矣。

    刘邦满口应诺,再三致谢。

    项伯连夜离去,回到军营,将刘邦之语报告项羽,并且说道:若非沛公先攻破关中,我等焉能得入?当初因奉怀王明旨分兵,各司其职而已,俱无过错。今沛公立有大功,将军若欲攻之,则必失信义于诸侯,且逆怀王之意。不如趁此善待沛公,兼立威信于天下。

    项羽闻说叔父擅自入关,与刘邦相会,甚为不喜。但思此番言语,亦全是为自己打算。由是答应,按下发兵讨伐之念,专等刘邦前来军营请罪。

    次日一早,刘邦果然出关,与张良、樊哙等只带百骑而来,到至鸿门大营。

    项羽闻报沛公来至,高坐帐中,并不出迎,命其入见。

    刘邦奉命,进入中军大帐,便向项羽叩头谢罪。

    项羽:贤兄引兵先入关中,劳苦功高,正宜为关中之王,请罪是为何故?

    刘邦:某与将军皆奉怀王之命,虽分别出兵,但亦合力攻打秦国。将军战于黄河以北,小弟应于黄河以南,遥为声援。因仗将军虎威,拖住秦军四十万大军,弟方使侥幸得逞,先入关中,灭掉秦朝,以迎将军。此皆乃贤兄之力,弟有何功劳?

    项羽闻此大喜,早将怒气散去多半,因问:虽无大功,却又何必请罪?

    刘邦:但因有小人离间,使我二人发生误会,则不得不来贤兄驾前,以请罪也。

    张良在侧,听罢好笑,暗道:你即与项伯结为亲家,称兄道弟;今又直呼其侄为兄,此是甚么辈分?人道沛公无赖,果然不假,且又善于做戏。

    项羽脸上一红,脱口而出:你我乃是同袍兄弟,焉得相疑?实是你部下左司马曹无伤,密书离间,方致小弟误会贤兄,以至发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