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6月初,《十月》编辑部。

    “像《暗战》这样的稿子正是《十月》需要的,今后我们也要多多留意谍战方面的小说。”

    在编前会上,苏予作为主编,环顾着张仲锷章守仁等编辑,讨论起期刊未来的大方向。

    在场的所有人热情高涨,议论纷纷。

    日日盼,夜夜盼,终于盼到《十月》得到了正式期刊号的消息,就在10月1日国庆节的那一天,最新一期的杂志就可以交邮局全国发行,再也不用被局限在燕京范围。

    针对10月的那一期,商量着组稿计划。

    “我们要不去一趟文学讲习所吧?”

    张仲锷语气认真地提出建议。

    “去文学讲习所?”

    苏予等人把目光纷纷投向他。

    张仲锷点了下头:“之前对接《蝴蝶》的时候,我曾经去《燕京文艺》编辑部找过王朦,无意间听到方言现在就在讲习所。”

    “张老师的意思,我们找方言约稿?”

    苏予投去问询的目光。

    “不只是方言。”

    张仲锷笑道:“今年讲习所招收了一大批优秀作家,王朦前不久跟我分享了一篇叫《芙蓉镇》的小说,绝对是反思文学的上乘之作,而小说的作者,就是一个叫‘古桦’的学员。”

    “那我们还等什么,赶紧去吧!”

    “没错,去晚了,恐怕好的稿子就要被别的出版社抢先了。”

    “择日不如撞日,明天就是周日,趁着其他出版社休息,杀到讲习所,打个措手不及。”

    “………”

    编辑们一个比一個性急,你一言,我一语,商量决定派张仲锷、章守仁当先锋,到文学讲习所打第一战,争取拿下个一两篇稿子。

    正当他们以为占得先机,却发现其他出版社已经捷足先登,编辑络绎不绝地前来约稿。

    毕竟,伴随《暗战》的爆红,方言算是给恢复办学的文学讲习所,打响了开门红!

    不仅仅是讲习所外的编辑慕名而来,所内的学员里,也有不少和方言一样,也是当地期刊的编辑,纷纷向方言、蒋紫龙等人约稿。

    肥水可不能流外人田!

    等张仲锷来到食堂,意识到来晚了。

    整个屋里闹哄哄一片,堪比菜市场,认识的、不认识的编辑,一个个缠着学员交流。

    “岩子,说说看,为什么要刊登这篇《没有太阳的角落》?”

    周雁茹放下了稿子。

    方言道:“周老师,我是这么觉得的,时代在前进,但也不能忘了那些被撞倒、被冷落的人,我们知青有伤痕文学、有反思文学,那么,是不是也该有为他们而写的作品呢?”

    “看来你跟在茅公身边,长进了不少。”

    周雁茹露出心满意足的笑容。

    方言嘿然一笑,“跟着老师身边耳濡目染,就算什么都不做,我感觉也能受益匪浅。”

    “你啊!”

    周雁茹笑着白了眼,“这篇稿子我收下了,回去我再找王老师议一议。”

    方言知道这事基本成了,于是压低声音说:“周老师,我还有件事要跟您商量。”

    “你说。”周雁茹道。

    “是关于这篇小说的作者的稿费。”

    方言大致介绍了下石铁生的情况。

    周雁茹沉吟片刻,“我明白你的意思,可以酌情考虑,把稿费定到每千字4元。”

    “周老师,我代石铁生谢谢您嘞。”

    推荐完石铁生,方言紧接着又把铁甯和她的《哦,香雪》,推荐给周雁茹和王洁。

    “周老师,我写这篇小说,还是希望读者从这个平凡的故事里,不仅看到乡村的姑娘们质朴、纯真的美好心灵,还能看到她们对新生活强烈、真挚的向往和追求……”

    在铁甯感激的目光下,方言深藏功与名,把空间留给她们单独相处。

    没想到刚在人群里一露头,立刻被如狼似虎的编辑盯上,一窝蜂地涌了上来。

    别说方言手头的长篇小说,现在没写好,即便写好了,到底在什么期刊上发表,也不是自己能说了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