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城们执录就是一份守门的官的日常记录,宋的两级地域管理,州县完全取代了前代的郡县制度。而各地方系统都有当地的官府治理,各州有没有统辖的管制,某地方的居民都要入地方的户籍。宋时比前唐又多划了许多新的州县。这就变相多了地方差别。

    要知道中国人口一直都是领跑世界的,即使五代战乱,北宋建立后,宋太宗年间普查下依然有约五百万户人口,这是户籍,假设按一户三口人这样来说,北宋初年也是有人口一千五百万左右。

    这样大人口基数,加之北宋的商业繁荣,流动人口大。对外流人口北宋是有制度的,一般要外徙人口都要有当地官府签发的官文,就是临时的也有号牌。

    特别象易州这样的边关重地,对于外来人口查的更森严,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减少细作,二是容易防止流民过大。

    两宋对流民很重视,一旦天灾人祸有了流民,官府利马就处理了,编入厢军,不让流民过闲而生出事端。

    这种地方官文在现代来看就相当于临时的暂住证,一般有官文的人进城都会主动给城门官看过加盖印章。

    当然这种文书一般老百姓都很难搞,也不愿麻烦那个事,城门的人也不不可能每天都在严格检查。但是一般没有官文的让查出来那就有麻烦了,轻的遣返原地,重的就当你细作处理了。

    象一般有钱有势的人都会去弄上一个,这对他们来说很容易,又能省掉很多麻烦,何乐而不为。

    刘知州怀疑老鸨说的这两人。既然都有钱出入这种高档烟花之地,自然不是普通穷困百姓,又坦言来自京师,那么城们执录里必然有。

    本来这样的事每日都要报到州衙的小吏文书处理的,但是这不刘公子出事了,各部门都精神在这上头,衙门内都没有录事上报,还要那严指挥亲自去调拿。

    很快拿到那几日的城门执录,几个人翻阅了一遍,外流来的人倒是有,却没有一个来自京师的,更别说是两个了。

    刘知州将那笔录一放,拍桌子道:“什么来自京师,分明满口胡言,耽才,这去烟花之地寻花,有必要诓骗吗?”

    全福赧然道:“大人,学生从来没去过那种风月之地,你问这个,学生实在难以做答。”

    严指挥听后哈哈大笑:“全先生,这是男人就应该去那里走一糟,想不到全先生还有此憾,哪日我做东,请全先生去万春楼乐一乐。”

    这严指挥是在笑话他,全福当然知道,他生的貌漏,本来不招女子喜欢,虽然说大宋的读书人都风流,但是这全福估计被女人伤了自尊,对娘们就没了好感,都三四十了还一直单身,平时也没有那些官员吃喝嫖赌漏习。只是微微推辞道:“谢指挥好意,不过全某是一介书生,习的是圣人之理,那种污秽之地,不去也罢。”

    “你”严指挥热脸贴了个冷屁股,当即面子有些挂不住,再说全福说青楼是污秽之地,那他这个逛窑子的指挥不是也是龌龊之人,不是把他也一起骂了。他的面色一下涨的通红,一根手指着全福,恼的有些发抖。

    刘知州也有些尴尬,全福的话实际上是打翻了一船的人,要知道知州大人也是风流之人,年轻的时候那风月之地也是流连往返,否则百姓也编不出他始乱终弃的传言。就是现在上了年纪,又自重身份,但是官员们应酬也会嫣红柳绿。

    全福等于是把他也列如下三烂的人中,不过这全福是他的幕僚,不好当人面批评。只是和泥道:“好了,好了都是戏言,眼下还是说正事要紧。”心理却是叹息,这全福才能是有,就是这一副牛脾气,难怪不招人待见。

    刘知州都这样说了,严指挥也不好发作,当下气的转过身去,心中懊恼。不是看你知州眼前的红人,当我愿意请你,也不看自己长的什么德性。他恶劣的想到,凭全福这副相貌,就是出银子,人家小姐也不见的愿意接待,没被吓死就不错了。

    刘知州便问那老鸨:“许三娘,来万春楼的人可会扯谎?”

    老鸨子回道:“大人,来青楼的都是来找乐子的,姐儿们一晃身,这些男人连魂都没了,哪还记的说混话,但有人不透入身份。”

    “什么身份,隐瞒不说,分明有图谋,大人,属下请带些人马把这两人查出,抓捕归案。”那严指挥听出些门道,这知州如此着紧这两人,还特意调录事来辨真伪,如今确认是假,他马上想道是不是知州大人认定什么。所以这急着表态,好争的好感,抢夺功劳。

    “稍安毋躁”刘知州还有些犹豫,毕竟这录事也不能完全做数,要知道,这役民之事,本就是个大工程,就是今天这样技术,也不能完全控制到人口移动身份。更何况当时的社会条件。官样东西只能对老百姓起作用,有些人还真不会去搞劳森子的官文,因为有恃无恐。他不能因为这一点就去判断对错,能混到今天这一步,他也是稳重的爬上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