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易州,西倚太行山脉,东临冀中平原,因境内有易水而得名,至隋开元设置州县是为易州。正因为它的地理位置重要,成为了宋初华北平原重要屏障,是为北宋初年对辽重要军事要地。

    而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耸于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间。北起北京西山,南达豫北黄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绵延400余公里,为山西东部、东南部与河北、河南两省的天然界山。它由多种岩石结构组成,呈现不同的地貌,这里储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太行山地区有众多河流发源或流经,使连绵的山脉中断形成“水口”,这里是华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要道。

    太行之雄伟,现代人无人不知,他的奇山险水,养育了当地人豪爽彪悍气息,自古太行人出勇士,为人为国抛头洒血。

    二日一早,李承祖等人就早早起来,让厨房准备了几个食盒,牵上马匹。本来世家大族出游,这些公子小姐乘的都是车仗。

    但李承祖和乔玉都是另类,说坐车不能观沿途风景,还是骑马来的痛快。不过在其后还是栓了一辆马车。

    本来将马栓车是舍不得,宋地缺马,用马拉车是大大的奢侈,一般大家也是栓牛车,再说了李承祖他们骑马,这栓车做什么。

    但是李承祖昨日说了,府上全部人都去踏山,丫鬟和厨娘是不会骑马的,所以李承祖让人栓了一部马车,让女侍们乘坐,由李角驾车。

    万事齐备,将铁门锁好后,李承祖他们向东门出发。上了街面才知道,这一大早已经是人头攒动了。

    很多车驾出行,到处可以看到兴高采烈,好象从牢里出来放风一样的公子小姐,弄的本来宽广道路都有些拥挤。

    “这些都是重阳游山的人”李忠在边上说道,这其中有大族门弟,也有寒门学子,有普通小民百姓,盛况空前。

    重阳登山的的人还真多,做为中国人一项重要的传统节日。从很早就开始了,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把酒业神等。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而至唐后,重阳成了正式的节日,除重阳登高外还有一个盛事就是赏菊,人人除了戴茱萸、就是邀亲朋,赏花饮酒乐事。

    所以在这路上的人,每个人头上都插了茱萸,那些仆从手里甚至还拽了大把茱萸提在手上。这茱萸,古人认为可用来辟除邪恶之气,但是插在头上并不好看,所以有人就把他磨成份,装在香囊佩带。

    一路上稀稀拉拉,发现奔山的人又各去的,太行山广袤,分在易州有好几处险峰。所以易州登山的人各选了山头分离而行.

    李承祖等人一行到了张庄,张驼子等老相识高兴出来迎接。他们这些虽然没有空去游什么山,赏什么菊花喝什么酒,但也是门前插满“艾草”一副喜气的节日样子。

    张驼子拄着拐棍一脸的笑容,说道:“重阳佳节,公子贵客驾临,我张庄户户于有荣焉,前翻大劫,多亏了公子让我们躲进了山里,才逃过了契丹胡子的杀戮,这活命之恩,我等永世不忘,老朽带表全庄百来口人给公子你磕头了。”

    张驼子做势着就要弯膝触地要给李承祖下拜,他都七老八十一把年纪了,这颤微微的让人看着也不忍心,怎么好让这么一个长辈给你磕头。

    李承祖不是帝王,曾经也不是高贵的人,打心理不能接受,更何况一个中国人不应该把民族大义看成恩惠功劳,那是一个华夏汉人应该做的事。

    他忙下了马,上前扶起张驼子说道:“张老不必如此,抚危本是常事,何况是外敌入侵,这是承祖分内之事,如此大礼,断不敢受,快快起来。”

    “要的要的”张驼子被李承祖拦住,但是脸上的神情却是很坚决,他说道:“这可是活庄之恩,公子不知道,附近村,镇,收拾逃命的,因为上的大路,让契丹抓的抓,杀的杀,十室九空,惨啊,所以不仅老朽要磕头,来来,大伙都给恩公磕头。”

    驼子辈分高,再加上这北地人恩怨分明,他这一说,庄里的人上至白发老人,下至稚龄童子,都过来围成一圈,到头拜跪,口上都说道:“感激恩公救命大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