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皇帝对身边的保护力量失去了信任。殿前司首当其冲,当日护卫班直全部降为下军,迁延州驻防。三衙高级将领,也有多人被牵累,遭到贬斥。

    宋代军制中一直采用更戍法,禁军分驻京师和外郡,以三年为期,内外轮换。兵丁换防,将领并不随之轮换。然而,随着太平日久,此法早已有名无实。

    皇帝赵祯十分清楚,京城禁军早已糜烂。正是要借此机会,重启更戍法,逐步将禁军送到边地历练,以期恢复战斗力。

    以前若是要采取此法,必然招致不满和抵触。但现在,皇帝借着被刺杀引发的朝堂震恐,却正好可以整顿京中禁军。任谁也不敢,在这个风头上奓刺儿。

    一连几日,皇帝颁布数道诏书,命殿前司、侍卫亲军司开始考核士兵,不合格者降等;选拔武艺卓越者,补入殿前司;考核末等的部队,迁延州、渭州等地驻防,实行更戍。

    一条爆炸性新闻,通常都是被另一条爆炸新闻取代。

    已经几十年窝在东京城不动的禁军,终于要出外了。东京城内百姓的兴趣,一下就从皇帝被刺杀,转到了京营要出京。

    令人诧异的是,除了百姓和禁军大营,朝堂竟是一片平静。没有皇帝想象中的哗然一片,也没有大臣上书言事。平静的让赵祯有些不适应了。

    但随之就释然了。自本朝开国,何曾有过皇帝被刺杀的先例?这是国朝的耻辱。在皇帝被人刺杀之时,护卫的禁军不堪一击,被敌人一个人冲的七零八落,皇帝都差点被敌人干掉。

    此等事,你让那些标榜忠君爱国的士大夫如何说话?难道说,你愿意看着皇帝被敌国刺杀?那是整个士大夫阶层的耻辱,断不可为。

    文官们不说话,一众武将更不敢说话。军营骚乱了几天,被狠厉的镇压下去后,一切都变得井然有序。

    随着考核的结束,有人升入了上四军,补入殿前司、侍卫亲军司,但更多人离别家小,踏上了不知生死的旅途。

    有了先例,以后自会成为故事。皇帝赵祯想着。

    柳十三被押解出京已经五天,再两日,就要到潼关了。家人已经被释放,而他则要流放延州。

    押解的差役显然是打点好了,对他倒是客气,也不催着赶路。

    但此时,他很是诧异。一部禁军正在向北行军,看着旗号,应该是京中的禁军。路上的行人车马,都被赶到了路边。只是,他们要去哪里?没听说开战啊?

    差役不知从哪里打听了消息,说道,“去延州的。”

    “那还不是去送死?”另一名差役笑道。在京里,任谁都知道京城禁军就是个笑话。披了甲连马都上不去,这样的兵去延州,面对西贼,不是送死是什么?

    柳十三不关心他们的话题,心里想着自己的心事。出东京城的时候,他见着了芸娘。

    芸娘坐在一辆马车里,就停在城门不远的树下。许是心有灵犀,他向着马车看过去的时候,正瞧见芸娘掀起了车帘,向着他看过来。

    芸娘没有羞涩,定定的看着他,似要看到骨子里。那一刻,柳十三心里升起一个念头,杀了这两个差役,和芸娘一起逃走。

    但他终究还是离开了东京城,一步一回头,直到看不见。芸娘没有说一个字,但柳十三却懂了她的情意。这份情意如火,让柳十三颓废的心,重新燃起了激情。

    芸娘在东京城还是很有名声的。人生的很美,有着书卷气。但是她抚琴的时候,却往往让人忽略了她的相貌,沉浸在琴声中不能自拔。

    京中无数贵介公子、名流士绅为之倾倒,不惜万金博佳人一笑。但芸娘却是个冰冷美人,拒人千里,不假辞色。

    曾有士子自侍才高,流连矾楼,填词博取佳人青睐。一连三日、每日一词,文辞华美、情意融融。一时成为矾楼盛事,挤得人满为患,都想看看这士子,能否打动冰美人的芳心。

    芸娘不胜其烦,令侍女送出来一首诗。

    好是一时艳,本无千岁期。

    所以谑相赠,载之在声诗。

    士子看罢,满面通红,掉头而走。这首诗却是说,芍药纵是花开美艳,却是转瞬即逝,本就不敢抱有天长地久的期许。所以,《诗经》中记载,那时的青年男女欢谑后“赠之以芍药”。

    年轻士子的一番做作,也不过是为了求一夕之欢罢了,哪里有什么真情意。一首《芍药》斥退士子,令芸娘一时名动京城,更是令富绅勋贵趋之若鹜。

    此刻,芸娘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矾楼里里外外,尽是等着看戏的好事者。不过,这一回不是士子填词,而是两头恶虎争风。

    五座高楼围起的庭院里,场地阔大,四周雕梁画栋,回廊曲折。庭院的正中,堆着十几口木箱,敞着盖子,尽是金银珠宝。

    东西两侧,各有一群人,双方怒目而视,大有一言不合,就要出手的架势。两个领头的都坐着,衣着华贵,饶有兴致的看着手下斗嘴,神态自然惬意。

    郇煜三十多岁,长着一对三角眼,给人阴狠的感觉。郇家是京城最大的盐商,市井传说,郇家拥有着千万贯家财,富可敌国。

    郇煜的娘却是宗室女,按照辈分,他乃是当今官家稍远一点的外甥,有着一个奉节郎的荫补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