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鲜活的民间气息,远远比奏折上那冰冷、慎重的文字更能体现这个时代的民生百态。

  朱棣是在马背上长大,朱瞻基有着一颗不安分的心,爷孙俩本打算回宫,路上突然决定绕去集市看看。

  众人先去了粮铺看了看大米的价格。

  通过米价就能得知近两年田地里最真实的收成情况。

  自颁布田地制度改革后,保护了种田农民的切身利益,这样一来,家家有了田地,户户藏有余粮,粮价飞速上升,可即便市面上的米价高昂,种田农民的利益也没有受到什么损害,因为他们并不缺粮。

  京城米价稍贵一些,一两银子,之前可以买到七八石米,现在只能买到五石米,现如今看来,日后的米价肯定还会再飞升;一石米约差不多等于一百二十斤,此时的一斤又是十六两。

  结合如今这个时代的物价,朱瞻基建议大明可以以高昂的价格慢慢的将国内余剩的粮食出售到邻近的国家,赚取他们手中的白银。一来,能促进大明国内的经济发展。二来,也能以粮食来控制他国的民生。

  朱棣觉得这个提议非常好,让朱瞻基回去以后,与内阁官员敲定一下细节,如何落实,如何颁行。

  在朱棣眼中,此刻的大明国内粮食大丰收,人人都能吃饱饭。反正市面上的米价再高,对大明的种地农民也丝毫没有影响。

  随后,众人又去了布帛店、绸缎庄子逛了几圈。

  不论是哪个时代的女人,爱美始终是第一步,天性使然。女人吃饱了,兜里有闲钱了,整日就琢磨如何穿衣打扮。

  朱棣和店里掌柜的闲聊了几句。得知近两年来,京城买丝绸的人确实是逐渐多了起来。但是,也大多是一些有权有势的富贵人家购买,普通老百姓只有在家中儿女婚嫁的时候才会忍痛买一些。

  绸缎庄子的掌柜的,是个大腹便便的富商,身上却穿着粗布衣裳,言语间也颇有微词,语气中透着一股无奈,说要是朝廷允许商人也穿丝绸,那这买卖就更好做了。

  朱瞻基闻言,提心吊胆,他是真的害怕老爷子当场让侍卫掏出刀子宰了这绸缎商人。

  不许商人穿绸缎,本就是大明的国法。

  没想到老爷子脸色淡然,并没有生气,反而不咸不淡地跟掌柜述说,皇帝他老人家虽说不准你们商人穿丝绸,可是私底下你们这些奸商不也一样是没少穿。

  士农工商,你们商人排最末,整日穿的光鲜亮丽的,种田农民看了,这心里得多膈应。

  你经商有术,赚大把大把的钱藏在家里,你自己知道就行了。你们商人要是都穿金戴银,光鲜亮丽的满大街的出去闲逛显摆,让种田农民看见了,一个个的都学着跑去经商了,没人来种地、养蚕采桑的,你们哪来的布匹丝绸?你们还怎么经商?还怎么赚取银两?

  朱瞻基看着老爷子在教育商人,不禁愕然失笑,心道,老爷子还真是可爱。

  这老爷子大概是古往今来所有帝王中,对农业商业一视同仁的皇帝了,不似别的帝王偏颇一方。

  他在他心里固执的认为,只要是对国家是有好处的,不管百姓是经商还是种地,他都鼓励支持,但凡事要有个度,不能造成一方的行业衰败。

  朱棣虽说是带朱瞻基出宫闲逛溜达,但老爷子的一言一行之间,无不是在向朱瞻基传授治国理政的经验,还有人生哲理。

  朱瞻基默默的陪伴在老爷子的身旁,认真专注的将老爷子的见解和道理看在眼里,一一记在心中。

  朱瞻基这一认真学习的模样,被朱棣看见了,他心里头不由的点头称赞。

  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喜欢听话好学的孩子,聪明的才智要用到正确的地方,老人这才高兴。

  随后爷孙俩继续在城里各处闲逛,热闹的地方一处都没落下(la xia)。老爷子心情一片大好,嘴里的笑声就没停过。

  时至下午,众人不知不觉间走到了砖塔胡同,那是一条非常热闹繁华的胡同,那一带,勾栏瓦舍,歌舞升平。时不时的总能看见一些头戴儒巾,身穿蓝袍的秀才士子连襟而来;或者是坐着宝马雕车,雍容华贵的世家勋贵,于此街出没。

  满大街都是胭脂水粉的香味,让人心里止不住的痒痒。

  身披着薄纱的妙龄女子,手持轻纱圆扇,慵懒地倚在窗户边上,若隐若现的身姿,欲迎还拒的表情,无不一一挑动着行人的心弦。

  而那些依门而立的半老徐娘们,更是眼神大胆,手中的手绢不时的挥动着,露出半截如玉般光滑的手臂,卖力的吆喝着路人进来。

  顺天府,自古以来就是五朝帝都,烟花柳巷,夜晚灯火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