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女神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之一。为天帝之女,一说为炎帝之女,本名瑶姬(亦作姚姬),未嫁而死,葬于巫山之阳,因而为神,精魂化为灵芝。

    战国时楚国宋玉《高唐赋》称“先王”游高唐时在白天梦见女神愿荐枕,神女临去时称自己“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宋玉《神女赋》叙楚襄王夜梦神女得见神女之美艳绝伦以及神女洁身自持而拒绝楚襄王求爱之事。

    神女为“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美貌仙女。此后,“巫山神女”常用以比喻美女,“巫山云雨”、“阳台梦”遂成为男女欢好之典,千古传诵。

    人们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

    根据原始宗教神话观念,楚王与神女和媾乃天地相会,可以达到政治清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以及个人身心强健、延年益寿的目的。因而巫山神女实为楚国民族护佑神。

    三峡民间流传有巫山神女为行船指点航路,为百姓驱除虎豹,为人间耕云播雨,为治病育种灵芝等传说。

    神话传说

    助禹治水

    大禹治水,一路凿山挖河,来至巫山脚下,准备修渠泄洪。陡然间,飓风暴起,直刮得暗无天日,地动山摇,飞沙走石,层层迭迭的洪峰,像连绵的山峦扑面而来。禹措手不及,撤离江岸,去向巫山神女瑶姬求助。瑶姬敬佩禹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精神,哀怜背井离乡、倾家荡产的灾民,当下传授给禹差神役鬼的法术、防风治水的天书,帮助他止住了飓风;又派遣侍臣将巫山炸开一条峡道,令洪水经巫峡从巴蜀境内流出,涌入大江。饱受洪灾之苦的巴蜀人民,因而得到了拯救。

    梦会楚王

    千年又千年,时至战国,楚怀王赴云梦泽畋猎,小憩于高唐馆,

    朦胧中,见一女子袅袅娉娉,款款行来,自言:“我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台,精魂为草,实曰灵芝。”楚王见她禀天地阴阳造化之妙,得天独厚,含有天地间一切之美。「其象无双,其美无极」,她的相貌容颜,无人能比,「其状峨峨,何可极言」,其状貌之美,已到了无可言谈的地步,惊为天人,爱慕心生,遂留下了一段风流佳话。

    楚王恍然梦醒,芳影无踪,遗香犹存。王不能忘情于瑶姬,寻至巫山,但见峰峦秀丽,云蒸霞蔚,乡闾相传,此云乃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苍松,美若姣姬。王在巫山临江侧修筑楼阁,号为“朝云”,以示怀念。

    瑶姬哪儿去了?她就站在高高的崖上,举目眺望,凝视着七百里三峡,凝视着滔滔东进的流水,凝视着江上的鸟,江畔的花,江心的帆。她天天矗立在山巅,日久天长,自己也化身为一座秀美峭拔的峰峦了,那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神女峰;陪伴她的侍女们,也随之化作了巫山十二峰。

    岁月悠悠,星移斗转,神女峰默默地面对东逝水,她在想些什么?是否挂念着慈爱的父亲炎帝?是否思想起淘气的小妹女娃?

    原始特征

    《高唐赋》中的神女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她自由奔放、大胆

    追求爱情的举动,所谓“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是未曾受到任何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束缚的人性的直接张扬。神女追求爱情的方式和神奇变化(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充分说明她是一个具有明显原始神话特征的神话式人物,一个地地道道的女神。

    以女喻贤人

    “宋玉之赋有《高唐》《神女》。小儒俗吏不通天人,罔识神女主山之由,莫察诗人托喻之心,苟见奇异,肆为诙嘲。山灵清严,固不降惩,然不正其义,而欲守土之虔祠,弗可得已。往者常说朝云之事,其必曰王因幸之者,托先王后长子孙之义,以讥楚后王弃先君之宗庙,去故都、远夔、巫,而乐郢、陈,将不保其妻子。使巫山之女为高唐之客,高塘齐地,朝暮云散,失齐之援,见困于秦。至后作《神女赋》,则不及山川,专以女喻贤人。屈子之徒,义各有取,比兴意显。”(清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文卷六《巫山神女庙碑》)

    据《禹穴纪异》、《墉城集仙录》所记,神女从东海游玩回来,路过巫山。当时夏禹正为治水而驻扎在巫山下,于是神女命令侍女把“玉篆之书”送给夏禹,并派她的一些部下,帮助夏禹。《神仙传》中亦载有此传说。

    巫山神女在中国历代诗文中,慢慢积淀成为一种排解不开的“巫山神女情结”,诗人的心目中这种情结的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自有此情结以后,中国文化中对女性的态度,出了“昵”之外,又增添了一分“敬”。比如,贾宝玉对于女性的态度便是“昵而敬之”。神女的梦幻特点,已经超越了女性的本义。此时,原先描写女性的文本,指向了超女性的涵义:如美好的理想、人生的追求等等。

    曾为历代文人墨士传颂的巫山神女,是西王母之女(一说赤帝之女),当大禹疏导长江三峡时,她在飞凤山麓一平台,授九卷天书与大禹,井派神丁相助,大禹“遂能导波决川,以成其功"。这块平台后人称之为神女授书台,此后她定居巫山,为民造福,日久天长,她的身影化为俊俏的神女峰。巫山人民竖碑立祠,泥塑金身,绘影力文,将神女祀为“佐禹治水""有功于三峡黎民"的"正神"。巫山神女是我国历史上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最早见于《山海经》,屈原的《九歌•山鬼》和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中都有描述。在当地传说中,她是一个帮助大禹治水、造福生灵的女神。治水成功后,定居巫山,幻化成著名的巫山十二峰之一神女峰。

    巫山在唐代就有了神女庙,历史上曾多次重建,至今遗址尤存。据《巫山县志》记载,农历七月初七为神女节。过节这天,远近妇女至神女庙祭祀。抗战期间,神女庙被毁,神女节也渐渐从民间消失。神女庙遗址属三峡库区淹没文物,现已作为旅游景点在长江北岸巫峡口复建。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梦神女愿荐枕席之人是“先王”(楚怀王),不是楚襄王!

    玉(宋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

    【“先王”游高唐时,梦巫山之女愿荐枕席,神女临去时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这是宋玉对楚襄王讲述的一个过去关于“先王”的故事。楚襄王仅是此故事的听者。由于《高唐赋》开头写的是“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有人就误以为此故事是楚襄王的,而实际上,做此“白日梦”者是“先王”。

    楚襄王听了这个故事后,很感兴趣,也想梦见神女。楚襄王令宋玉作《高唐赋》追述先王之事。

    《神女赋》:神女拒绝了楚襄王的无礼非分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