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灵宝派出现的时间大致与上清派同时,以传授洞玄灵宝部经而得名。

    东晋末年,葛洪大量造作灵宝类经书,灵宝派的传播和发展即肇始于此。虽然灵宝派的创立者为葛洪,但后来该派的发扬光大则要归功于陆修静。陆修静是南朝著名道士,他系统整理、阐释了灵宝经书,还补充制定了斋醮科仪。正是由于他的杰出工作,灵宝派才得以大行于世。可惜,陆修静之后,却甚沉寂,未见有影响的灵宝道士。北宋初年,灵宝派在江西阎皂山形成传授中心,建立阎皂宗,才再次显名于世。

    《灵宝度人经》、《玉篇真文》、《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是灵宝派的主要经典。该派强调“言无华绮,口无恶声,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国安民丰,欣乐太平”的思想,要求信徒们“不可得乱语,论及世务”,可见他们将儒家的伦理规范与修道紧密结合起来,为维护地主阶级统治服务。

    葛玄、葛洪祖孙二人并称为葛家道,葛家道道士们为了神秘其书,将其托为夏禹或帝喾所授或所传。其托始之辞虽不可信,而出世年代较早,却是可以从书中反映的时代思想特征来断定的。尽管灵宝经书出现的时间较早,但其卷帙一直较少,流传也不广。直到继杨羲、许谧造作“上清经”之后,葛巢甫以古《灵宝经》为基础,加以附会引伸,造作出大批“灵宝”类经书,才使其卷帙有所增加。也正是在葛巢甫等大量造作“灵宝经”的基础上,才逐渐形成以此经书命名的灵宝派。葛巢甫造作“灵宝经”书的时间,大致在杨、许造经之后,到其以经书传弟子任延庆、徐灵期之前。

    自从汉末黄巾失败,张鲁降曹后,曹操令天师部众北迁,天师道众逐散布天下。魏晋时期,由于统治者对道教活动的限制,五斗米道的发展暂时停滞。但是社会上的一些散落各地的天师道教徒仍然十分活跃,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道派。

    魏武帝曹操,是靠镇压黄巾起义起家的军阀,他对利用道教聚众造反不能不保持警惕。但是曹操也像秦皇汉武一样迷信仙术,“好养性法,亦解方药”。据曹植《辩道论》、魏文帝《典论》、张华《博物志》及《后汉书》、《三国志》等书记载。

    吴大帝孙权,也很迷信神仙仙术。他听老人们传说:当年秦始皇派徐福携童男女入海求仙,止于宜洲(今台湾)不还,其子孙常来会稽市买。于是派将军诸葛直、卫温率甲士数千人入海寻找,结果找到了台湾。孙权也优待道士,如介象、葛玄等人都受其宠幸。

    葛玄,字孝先,丹阳句容(今南京)人,出身东吴士族家庭。早年师事左慈,受《九丹金液仙经》,常服术辟谷,经年不饿。擅长治病,能使鬼魅现形,或杀或遣。又能坐薪柴烈火上而衣冠不灼,或酒醉潜入深水中卧,酒醒乃出,身不濡-湿。又能分形变化,善使符书。孙权闻而召见,欲加以荣位,以客礼待之。一次,二人共游宴,见道上人民求雨。权问:“百姓请雨,安可得乎?”葛玄说:“易得耳。”即书符置神社中,顷刻天地晦冥,大雨流注中庭,平地水深尺许。孙权又问:“水中可使有鱼乎?”玄复书符投水中,须臾,有大鱼百许头,游于水中,使人取出烹治,乃真鱼也。传说有一人随风漂海,忽遇神岛,见人授书一函,题日“寄葛仙公”,令归吴后送达葛玄。由是举代翕然,号之为“仙公”。吴赤乌七年(244年),葛玄去世,世人传说他已升仙,在天上被授以“太极左仙公”之职。葛玄弟子郑隐,亦擅长神仙方术,从葛玄受《正一法文》、《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灵宝五符经》及《太清金液神丹经》等道书。在世八十余年,西晋末因避乱入霍山中,莫知所在。葛玄族孙葛洪,便是郑隐晚年招收的弟子。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生于西晋武帝太康三年(283年),早年从郑隐学道。郑隐去后,他曾参与镇压太安二年的张昌、石冰起义。后至广州,又从岳父南海太守鲍靓学道。东晋初还归乡里,被司徒王导起用为州主簿、司徒掾,迁谘议参军。后因年老,欲炼丹,求长生,听说交趾(今越南北方)产丹砂,遂求为勾漏县令,携子侄南下。至广州时被刺史邓岳留下,因止于罗浮山修道炼丹,卒于晋哀帝兴宁元年(363年)。葛洪是晋代著名道教学者,他在西晋末东晋初撰写的《抱朴子·内篇》一书,尤其对炼丹术的贡献最为卓越。记录了许多实际的炼丹操作方法,从理论上证明服食金丹大药是成仙的最高途径。

    根据记载,葛家道在葛洪之後,葛洪又授给其侄葛望、葛世等人。由於没有关於葛望、葛世等人仙术的史料,我们也就无从知晓。

    至晋安帝隆安末年(401),葛洪侄孙葛巢甫又传给道士任延庆、徐灵期等,从此“世世录传,支流分散,孳乳非一”。

    这是一个很长的传经故事。编造故事的目的,是想说明《灵宝经》是一部渊源古老的神书,这部神书在魏晋时期由丹阳葛氏家族世代传授。但是据近代学者考证,除《五符经》之外,大多数《灵宝经》实际上是由葛巢甫编造的,有些经文甚至晚至南朝才问世。

    由于除《灵宝五符》以外的大批《灵宝》类经典及其传承过程都不见于葛洪著述,齐梁道士陶弘景撰集的《真诰》卷二十又有“葛巢甫造构《灵宝》,风教大行”的记载,所以学术界一般认为:除《灵宝五符》以外的大批《灵宝》类经典,实际出自葛洪从孙葛巢甫及南朝道士之手,其传承谱系也应是葛巢甫等人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