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王黼听说蔡京进宫面见皇上,心里有些不安。他以为,蔡京肯定会以金使酒醉樊楼为借口,狠狠告自己一状。这天早朝后,王黼接到通知,来到崇政殿议事。让王黼感到奇怪的是,皇上并没问金使为何酒醉樊楼,而是问他河北前线的情况。

    王黼回答道:“河北还没有新消息。臣以为,此时大军应辽界,可能没遇到抵抗,没发生什么战事,故无捷报传来。”

    宋徽宗问:“军费情况如何?”

    王黼回答道:“军费请陛下放心。自成立经抚房以来,陆续从全国征收了六千二百多万缗钱。作为北伐专用军费,臣一直牢牢掌控着,定会专款专用,并设有专门账簿。此外,河北各路府也都有一定的战备物资库藏。费用之事,不劳陛下费心。”

    宋徽宗又问:“那么,燕京情况怎样?”

    王黼回答说:“根据情报,自李处温父子死后,燕京汉官们人心惶惶。现在燕京又传言四起,说萧德妃和四军大王萧干,打算进一步清洗汉官。在臣看来,燕京下一步定有热闹可看。”

    目前,燕京城里情况的确如王黼所说,人们议论纷纷,忧心忡忡,甚至还传言说萧德妃即将下令,让萧干尽诛汉官,汉官们人人自危,都在寻找各自的出路。

    各种消息像凛冽的北风一样,从燕京吹到涿州,又吹到易州。易州知州高凤是个汉官,五十来岁,一家老小几十口人都住在易州城里。他听到这些传闻后,坐卧不安,心急如焚。他听说,大宋北伐军已集结在边境线上,近期可能就要北上攻取燕京。他想,何不趁机献出易州城,脱离大辽,以求自保?可是,派谁去与大宋建立联系呢?自己手下的人能接受吗?

    易州在燕京西南方,大约有二百多里路。西去崇山峻岭,东望一马平川,因一条易水河而得名。战国时期,燕太子丹送壮士荆轲南去刺杀秦王,就在此处的易水河畔,拱手话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这天晚上,高凤决定与通守王悰密谈一下。王悰也是汉官,一家老小也同样住在易州,他也正在为出路发愁。

    高凤说:“听说,宋朝大军即将北上。我觉得,我们应主动派人去雄州,联系宣抚使童贯,向他申明南归之意。等宋军北上来到易州时,我们杀尽城内契丹人,里应外合,献城归宋。你意如何?”

    王悰说:“我完全同意。可是,派谁去雄州呢?此事必须秘密进行,此人必须十分可靠才行。”

    高凤来回踱步,想了半天,觉得自己身旁实在是找不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王悰说:“我有个僧人朋友,名叫明赞,我觉得他可以胜任。僧人进出城不会招人注意,不会引起怀疑。再者,我与他有生死之交,完全可以信赖。”

    高凤问:“你说的可是净觉寺明赞?”

    王悰点点头:“就是他,五年前,他在燕京悯忠寺犯了事,我曾救过他。”

    高凤说:“那好,事不宜迟,你明天一早就去太宁山,把明赞大师请来。”

    太宁山座落在易州城西五十里处。太宁山是辽国时称呼的山名,古代和现在都称做云蒙山。山上有七十七座山峰,三十三道峡谷。峰峦迭嶂,飞瀑流泉。雾海蒙蒙,气象万千。战国时期,此山便以“云蒙叠翠”而闻名,是当时燕国十景之一。

    辽国普遍信奉佛教,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虔诚信佛,所以国内到处都建有佛塔和寺庙。太宁山上建有三座佛塔,其中双塔建在半山腰,称做“积翠屏”。净觉寺建在太宁山脚下,主要有崇正殿、营西堂等建筑。“重龛峻室,疏牖清轩。石窦云庵,松扃藓榻。虽寒暑昏晓,更变迭至;而禅诵安居,人无不适。”

    这天一大早,王悰独自来到太宁山净觉寺,找到明赞大师,向他说明来意。明赞深明大义,很赞成归附大宋,于是一口答应,愿意走一趟雄州,向大宋宣抚使童贯传达信息。

    九月十五日,明赞来到雄州。

    这天,童贯正与参谋官宇文虚中在宣抚司议事。侍卫进来报告说,门外有个僧人,指名求见童宣抚,说有要事相告。

    童贯有些奇怪,自己与僧人道士向来并无多少交往。这究竟是个什么僧人,竟指名求见?难道真有要事?

    童贯说:“把他请到西花厅,我一会儿就去。”

    侍卫退出后,宇文虚中建议说:“我先去见一见,看他是什么来意,然后再说。”

    童贯点头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