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萧干回到燕京后,立即入宫,来到长春殿,向萧德妃汇报了郭药师叛变一事。萧德妃听后沉默了一会儿,说:“你不是说郭药师不会降宋吗?”

    萧干惭愧地说:“臣看走眼了,没想到,郭药师也是一只白眼狼。”

    萧德妃说:“郭药师叛变,意味着涿州失陷,南京南大门已经打开,形势岌岌可危。”萧德妃觉得,守住南京城的希望很渺茫。

    萧干说:“臣不甘心,臣决心放手一搏。”

    萧德妃叹了一口气,说:“明天再议吧。”

    第二天,萧德妃在元和殿召集文武百官开会,分析形势研究对策。她说:“目前形势很严峻,大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时。女真兵马入住奉圣州,即将兵临城下。易州高凤和涿州郭药师先后降宋,宋军已占领易州,很快也将兵临城下。现在国步维艰,宗社将倾,不知诸位有何妙计?请畅所欲言。”

    宰相左企弓说:“以臣之见,可向金国遣使称臣。因为现在来看,大金如日之初升,力量方强,军队所向披靡,顺之则生,逆之将亡。我大辽已千疮万孔,气息奄奄,不然恐怕难以保存。”

    左企弓是名老臣,已七十二岁,但耳聪目明,头脑清醒,说话直率。

    乾文阁待制韩昉则提出不同看法,他说:“臣以为,向金国称臣不如向大宋称臣。我与大宋有百年信誓,历史基础雄厚,而大宋又是文明大国,富庶之国。金国起于边鄙之地,女真人只不过是一群豺狼罢了,与之为伴,前途凶险,迟早会成为他们的盘中之餐。”

    韩昉是十年前的科举状元,为人和善,主张向大宋靠近,以保社稷。

    左企弓说:“大宋的卑鄙行径,难道你没看到吗?在我大辽面临亡国之际,他们撕毁协议,趁机瓜分我大辽土地,背信弃义,落井下石,这样的盟友靠得住吗?你不必幻想了!惟有大金国,可以遣使去商谈。”

    韩昉说:“大宋出兵北上,目的是要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些地方,本来就是中原故土,人家要收回去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女真人则不然,女真人就是要亡我大辽宗庙,占我大辽国土,这是他们的最终目的。即使遣使去交涉,也肯定不会有好结果。向女真称臣,只不过是左相公的一厢情愿罢了。”

    这时,众大臣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赞成降金的,有赞成降宋的。惟有萧干和耶律大石沉默不语。

    萧德妃见众大臣都赞成投降,没有人主张拼死守城,抵抗到底,她心里很难过。从内心深处来讲,萧德妃是坚决反对投降的。她虽然是一个女子,但性格刚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可是,现在众大臣都建议向宋朝或者金国称臣求和,萧德妃也只好顺水推舟。她觉得,这也是一个缓兵之计,可为今后进一步谋划出路,赢得更多时间。

    萧德妃说:“大家不要争了,我看两者皆可取。对宋朝和金国,我们都派出使者求和,纳款称臣,谁先接受就投靠谁,大家以为如何?”

    众臣齐声说:“太后英明,这是两全其美之策。”

    萧德妃望着萧干和耶律大石问:“你们两位怎么不发表意见?”

    萧干已猜透了萧德妃的用意,微微一笑,说:“臣无异议,赞成太后的英明决策。”

    耶律大石也明白萧德妃的用意,求和只是缓兵之计。他一直在思考,如果南京不保,退出南京后,将向何处落脚?以现有兵力,要想抗衡金军与宋军两面夹攻,取胜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必须早做打算。

    关于撤离南京后的去向问题,耶律大石与萧干私下里曾沟通过,但两人的观点存在分歧。耶律大石主张向西去,因为西部是草原沙漠,地域广阔,有发展的空间和余地。萧干则主张向北去,去往奚族居住区发展,因为那里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便于扩军和生存。那里又是山区,也便于扎根。

    对此,萧德妃也思考过,她也有自己的打算。但不到万不得已,她是不会撤出南京的。如果撤出,她想来想去,别无去处,只有去夹山投奔天祚帝。因为皇位毕竟已经传给了天祚帝的儿子,即秦王耶律定。天祚帝即使怨恨,也不会怎么样。不管怎么说,都是一家人。

    九月二十七日,萧德妃派遣永昌宫使萧容、乾文阁待制韩昉出使大宋。同时,又派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言、尚书都官员外郎张仅出使大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