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之后的半个月,曾斌没有再跨出府门半步。
一来为了给曹允颜面,二来不想给张朔穿小鞋。
梅岭那边进展还算顺利,有杨明慧三千将士驻守,张朔不爽利想弄出点名堂也不可为。
梅岭距广州城有四百余里,人力传递信息极为不便,国公府饲养的信鸽就派上了用场,曾斌便能及时了解梅岭一切相关。
他不敢出府门也源于方氏。
方氏对他做事不顾首尾很不满意,严令他在曾荣回来之前,不得惹是生非。
即便方氏承认了他的聪颖,还是逼着他研读诗书。
方氏此举令他无奈又合心意,先前他不了解官场上的官阶闹出不少笑话和阻碍,正好恶补一下。
武国自盛德皇帝掌政以来,废除了很多没必要设立的职位,尤其是一品官职。
如今设立一品官阶乃出征将帅方可授与,为正一品骠骑将军,班师回朝将授印和兵符上缴不得拖延,否则军法处置,严重者或削其原有官职或斩首。
节度使从一品官职,行的是纠察职能,可拟表上奏却不得滥用私权强行干涉地方政务与军方事务。
不过他们也无私权可用,受点贿赂倒是有可能,但绝大多数节度使不会因为贪图私利而葬送前程。
一般节度归来,或多或少都能擢升不小官职,或是赏赐不少金银,又在皇室和朝臣面前露了脸,比私下收取私利好处更大。
由此武国就形成了一股节度风气,地方官署或是军方只能隐忍。
诱之不动,只能节于施政。
武国朝中风气可能不咋滴,但地方军政倒是令到即施,当然除了岭南这个鬼地方。
当年李彦忠来岭南走一遭,也没几个官员将他放在眼里,何况他还是个阉人。
所以才有了李彦忠一年岭南行,隔天就来国公府饮酒的壮举。
曾斌倒是非常好奇李彦忠回长安后用了什么手段保全了身家性命。
照他理解,李彦忠上缴节度使印时就该被皇帝砍头才是,没想不但人没事,还是和以前一样受皇帝宠信。
正从二品多为皇亲,偶尔也会有一两个官员得此殊荣,不过实乃闲职要来无用,太子的太师太傅太保就属于这类。
当然了,前提是太子能继承武国的皇位,再由皇帝加封,算作皇家供奉一类,吃喝不愁只无实权罢了。
如今武国三位太师依旧行太子辅佐职能,直到干不动为止,当真一劳而永逸。
三品官员就厉害了,三省最高长官,妥妥的实权人物。
除了皇帝,谁都不放他们眼里。
中书省以方落龄为首,门下省以叶蓁为首,尚书省以许潍仁为首。
尚书省分管六部掌控大权,盛德皇帝年间权利极大,致使六位尚书都不曾将当朝宰相放在眼里。
自盛德皇帝驾崩后渐渐分化,而今六部各自掌控在三省三位实权大臣手中。
方落龄控制吏户两部,官员升迁与国库钱粮关系民生之事皆是他一人说了算。
当初李乐要为苏轼弄个礼部尚书,因方落龄和叶蓁阻挠而不得擢升,气得李乐拂袖散朝,可见方落龄行事手段何等阴险霸道。
从侧面可看出方落龄睿智从容,上奏将李乐说得哑口无言,又有叶蓁这老东西和稀泥,能成事才怪。
最后方落龄和叶蓁权衡之下擢升苏轼礼部侍郎,也算卖了皇帝一个面子。
叶蓁也没啥说的,亦是老奸巨猾。
别看叶蓁只掌控工礼二部,看似实权不大,两部无为,实则不然。
工部善行奇技霪巧,有夺天造物之能,军中器械、水利设施、隘口铸造、城防护城等等,哪件不与工部有关。
诸如朝中官员新建府邸,若是叶蓁派系尚可不惧,如是别系官员不知好歹,叶蓁命人将几块铝金放置主宅做基垫,这官员若还能生出半个儿子女儿,叶蓁当挥刀自宫。
礼部更甚,下辖四司。
一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
二为祭祀清吏司,掌吉礼、凶扎事务。
三为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并入此司,但仍行其事责,只是归礼部管辖罢了。
四为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曾斌觉得有趣,也觉得盛德皇帝做得好。
清朝政策也有好的一面,细化分类有助于职能效率。
当初苏轼就是因为有辱斯文这件小事,被叶蓁弄得灰头土脸,要不是看在皇帝的面子上,苏轼根本进不了礼部,也得不到侍郎之位。
许潍仁掌管兵刑两部,妥妥的军方人物。
武将文臣泾渭分明,许潍仁能在方落龄和叶蓁打压下生存至今,也是极具智慧的一个人,一干武将为他马首是瞻。
许潍仁若看哪个官员不爽利,直接将他儿子招入军中,稍有犯错必严加惩戒。
方落龄的大儿子就曾被许潍仁摆了一道,用计招其大儿子在军中担任文职,险丧命漠北。
若不是方落龄施展浑身解数,只怕他大儿子都不得从漠北返回长安。